古诗词网

山寺通幽境,莺啼绿树枝。

玄烨清代〕《驻跸碧云寺

山寺通幽境,莺啼绿树枝。幡虹迎玉辇,刹凤驻云旗。

翠麓三乘辟,佳辰万骑宜。松阴辉落景,游豫近臣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山寺通幽莺啼绿树

山寺 shān sì
山中寺院。 北周 庾信 《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唐 韦应物 《游灵岩寺》诗:“始入松路永,独忻山寺幽。” 元 何中 《南居寺》诗:“峰峰看不足,山寺已鸣鐘。”  ——《漢語大詞典》
通幽 tōng yōu
(1).谓与神鬼交通。《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经 ( 王经 )为 江夏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 经 每论 輅 ,以为得龙云之精,能养和通幽者,非徒合会之才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科学隐,幻术兴,天学不昌,占星代起,所谓点金通幽之术,皆以昉也。”
(2).通往幽胜之处。语出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竹逕通幽处,禪房花木深。” 明 文徵明 《寄题百花庵》诗:“旧种长松应结子,新开竹径更通幽。”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马赛波尔多纪事》:“千峰叠秀,曲径通幽,楼房点缀,松柏婆娑。” 徐迟 《牡丹》二:“在新市场盖起一座大舞台,富丽堂皇;还在它旁边布置了一座曲径通幽的园林。”  ——《漢語大詞典》
境 jìng《國語辭典》

境 [ jìng ]

  1. 疆界。如:「边境」、「国境」。《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唐·韩愈〈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四境之内,竟岁无一事。」
  2. 地方、区域。如:「仙境」、「胜境」。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 情况、光景。如:「顺境」、「逆境」、「家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宋·陆游〈怀昔〉诗:「岂知堕老境,槁木蒙霜菅。」
  4. 程度、地步。如:「学无止境」、「已臻化境」。
莺啼(鶯啼)yīng tí
莺鸣。 宋 辛弃疾 《蝶恋花》词:“燕语鶯啼人乍还。却恨西园,依旧鶯和燕。”《水浒传》第八一回:“好梦欲成还又觉,緑窗但觉鶯啼晓。”  ——《漢語大詞典》
绿树(绿树)
唐 苏瑰 兴庆池侍宴应制 帷齐绿树当筵密,盖转缃荷接岸浮。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 其五 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
唐 孟浩然 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刘长卿 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 绿树映层城,苍苔覆闲地。
唐 韩愈 岣嵝山 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唐 朱庆馀 送李馀及第归蜀 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骈字类编》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1.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2.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3.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4.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5.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1.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1.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