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海鸥(海鷗)hǎi ōu
(1).鸟名。上体主要呈苍灰色,下体白色,生活在海边和内陆河流湖泊附近,吃鱼、螺、昆虫,也吃谷物和其他植物的嫩叶。 南朝 宋 谢灵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海鸥戏春岸,天鷄弄和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鸥》:“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又有一天到了 大西洋 岸,看见了沙滩上游戏的孩子和海鸥。”
(2).一种战船名。 宋 曾慥 《类说·海物异名记·海鸥棠橹》:“ 越 人水战,凌波赴敌则有海鸥--舟名也,又曰穿行鱼。” ——《漢語大詞典》
(2).一种战船名。 宋 曾慥 《类说·海物异名记·海鸥棠橹》:“ 越 人水战,凌波赴敌则有海鸥--舟名也,又曰穿行鱼。” ——《漢語大詞典》
翔 xiáng《國語辭典》
翔 [ xiáng ]
动- 绕圈飞行。如:「飞翔」、「滑翔」。
- 张开双臂行走。形如鸟翼舒展,故称为「翔」。《礼记·曲礼上》:「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汉·郑玄·注:「行而张拱曰翔。」
- 栖息、栖止。汉·桓宽《盐铁论·未通》:「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汉·祢衡〈鹦鹉赋〉:「飞不妄集,翔必择林。」
- 详细确实。《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序》:「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通「详」。
- 吉祥。《易经·丰卦·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汉·王充《论衡·是应》:「翔风起,甘露降。」通「祥」。
- 上升、高涨。《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谷贾翔贵。」
不下 bù xià
(1).不少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 杨朔 《乱人坑》:“八年来,单单这个乱人坑埋的死人不下六千。”
(2).不亚于;不次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刘光弟 《美酒行》:“云今东省旱,不下西省荒。”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大姐那股高兴的神气,也并不下于我。”
(3).没有攻克。《后汉书·公孙瓒传》:“ 绍 遣将 崔巨业 将兵数万攻围 故安 不下,退军南还。” ——《漢語大詞典》
(2).不亚于;不次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刘光弟 《美酒行》:“云今东省旱,不下西省荒。”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大姐那股高兴的神气,也并不下于我。”
(3).没有攻克。《后汉书·公孙瓒传》:“ 绍 遣将 崔巨业 将兵数万攻围 故安 不下,退军南还。” ——《漢語大詞典》
野鹤(野鶴)yě hè
鹤居林野,性孤高,常喻隐士。 唐 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漢語大詞典》
暮 mù《國語辭典》
暮 [ mù ]
名- 傍晚、太阳将落的时候。如:「日暮」。唐·杜甫〈石壕吏〉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天晚的。如:「暮烟」、「暮色」。
- 晚、将尽的。如:「暮年」、「暮春」、「天寒岁暮」。
- 衰颓的。如:「暮气沉沉」。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動-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 姓。如漢代有求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