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敢论方朔能肥遁,差免扬雄更解嘲。

陈恭尹清代〕《长洲张宗肃见访别后有诗次韵奉答

生来忧患日观爻,清固难居浊未淆。驷马肯回穷巷辙,一枝真愧野人巢。

敢论方朔能肥遁,差免扬雄更解嘲。载读诗篇频击节,白头千里有神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方朔肥遁解嘲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方朔 fāng shuò
汉 东方朔 的省称。其为人诙谐善辩,相传为岁星化身,有偷仙桃、骑步景驹、献风声木等传说。事见 汉 郭宪 《东方朔传》。 唐 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輭满枝须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将。” 明 何景明 《田子行》:“ 汉王 不好 相如 赋, 方朔 谁知是岁星。” 明 徐渭 《对明篇》:“詼谐 汉 庭 方朔 老,如闻永谢 长安 道。”  ——《漢語大詞典》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肥遁 féi dùn
《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 孔颖达 疏:“ 子夏 传曰:‘肥,饶裕也。’……上九最在外极,无应於内,心无疑顾,是遯之最优,故曰肥遯。”后因称退隐为“肥遯”。《三国志·蜀志·许靖等传论》:“ 秦宓 始慕肥遯之高,而无若愚之实。然专对有餘,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矣。” 晋 陶潜 《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遯。” 宋 曾巩 《发松门寄介甫》诗:“况闻肥遯须山在,早时事力胡能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武士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识肥遯高世之节。”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贵治的风俗近来醇薄何如,山林之中可有抱才肥遯之士。” 柳亚子 《玉娇曲为钝根赋》:“失时豪俊仍肥遯,蛾眉别去餘长恨。”  ——《漢語大詞典》
差 chà/chā/chāi/cī《國語辭典》

差 [ chā ]

  1. 缺失、錯誤。如:「誤差」、「出差錯」。
  2. 區別、不同。《荀子·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
  3. 數學上指兩數相減所得的數。如:「三減一的差是二。」
  1. 失誤、不當。《明史·卷二五一·徐光啟傳》:「臣聞曆久必差,宜及時修正。」
  2. 因比較而產生區別。如:「他們彼此的說法差異很大。」
  1. 尚、略、還。如:「差強人意」。

差 [ chāi ]

  1. 派遣。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縛戎人〉:「邊頭大將差健卒,入抄禽生快於鶻。」《水滸傳·第五五回》:「出師之日,我自差官來點視。」
  2. 選擇。《詩經·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文選·宋玉·高唐賦》:「王將欲往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
  1. 受派遣去做事的人。如:「欽差」、「信差」。
  2. 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紅樓夢·第六○回》:「寶玉房中的丫鬟差輕人多。」

差 [ chà ]

  1. 不好。如:「成績差」、「他的文章太差了。」
  1. 欠缺、短少。如:「差十分就八點鐘了。」
  1. (一)​之語音。

差 [ cī ]

  1. 不整齊、不齊一。如:「參差」、「差互」。
  1. 分別、區分。《荀子·大略》:「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元史·卷七二·呂思誠傳》:「差民戶為三等,均其徭役。」
  1. 等級。《孟子·滕文公上》:「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差 [ cuō ]

  1. 搓磨、搓洗。《禮記·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漢·鄭玄·注:「差,淅也。」唐·孔穎達·正義:「差是差摩,故云淅。」

差 [ chài ]

  1. 病癒。《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華佗傳》:「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隨手而差。」唐·元稹〈蟆子詩·序〉:「故齧人成瘡,秋夏不愈,膏楸葉而傅之,則差。」通「瘥」。
免 miǎn《國語辭典》

免 [ miǎn ]

  1. 避开、脱逃。如:「避免」、「幸免于难」。《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 去除、省去。如:「免除」、「免费」、「减免」、「免税」。
  3. 脱去。《左传·哀公十六年》:「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4. 罢黜、革除。如:「罢免」、「黜免」。《汉书·卷四·文帝纪》:「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1. 姓。如汉代有免乙。

免 [ wèn ]

  1. 古代一种脱冠扎发的丧服。《集韵·去声·问韵》:「絻,丧冠也。或省。」《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晋·杜预·注:「免、衰、绖,遭丧之服。」通「絻」。
  1. 去冠扎发,穿著丧服,以示哀悼。《礼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同「絻 」。
扬 ( 揚 ) yáng
扬 [ yáng ]
  1.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2.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3. 在空中飘动:飘~。
  4.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5. 姓。
雄 xióng《國語辭典》

雄 [ xióng ]

  1. 公鸟。唐·杜甫〈义鹘行〉:「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
  2. 勇敢杰出的人或强大的国家。如:「战国七雄」、「一代枭雄」。《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
  3. 胜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1. 阳性的或指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如:「雄鸭」、「雄鸡」。《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2. 超群的、杰出的。《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矫传》:「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3. 威武有力。如:「雄壮」。唐·刘禹锡〈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诗:「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解嘲 jiě cháo
亦作“ 解謿 ”。 因被人嘲笑而自作解释。《汉书·扬雄传下》:“时 雄 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謿 雄 以玄尚白,而 雄 解之,号曰《解謿》。”《文选》作“解嘲”。 唐 司空图 《寄薛起居》诗:“麤才自合无岐路,不破工夫漫解嘲。”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写怨挥毫,不是逢人作解嘲。” 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太多‘诗’的诗,和所谓‘纯诗’者,将来恐怕只能以一种类似解嘲与抱歉的姿态,为极少数人存在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