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祈祷辄灵应,此语證前脩。

谢士元明代〕《游麻源三谷

作郡逾七载,今日偶独游。石径虽折盘,去去山更幽。

人家隐丛筱,蔀屋无岑楼。我欲询民俗,肩舆因少留。

踉跄走村竖,三五遮道周。俯首拜君侯,俱言今有秋。

禾黍已登场,牟麦行见耰。公租少逋负,里胥敢诛求。

民情已如此,闻之我心休。于焉度重岭,风光豁人眸。

村舂转云碓,石桥架回流。前有梵王家,巍巍俯林丘。

门前列松桧,白日风飕飕。老衲出相迓,长跪礼数优。

熏垆与茗碗,相奉何绸缪。须臾出盘筵,有𥰡亦有羞。

新酒不尽饮,诗句任冥搜。侍我程氏子,资质如琳璆。

年少总知学,我唱彼亦酬。引我访古祠,祠下渟龙湫。

祈祷辄灵应,此语證前脩。试登华子冈,冈前衍平畴。

再陟翻经台,台荒林木稠。山果自琐碎,野鸟鸣啾啾。

听之不惮䀨,亦足纾烦忧。归来不觉晚,零露袭敝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祈祷灵应前脩

祈祷(祈禱)qí dǎo
(1).向神祝告求福。《后汉书·栾巴传》:“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貲产以祈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班固 之祀 蒙山 ,祈祷之诚敬也。”《明史·张居正传》:“亡何, 居正 病……四閲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 清 唐孙华 《喜雨》诗:“祈祷通精诚,及时膏润足。”
(2).宗教仪式之一。信仰宗教的人向天地神佛祷告,祈福免灾。含有赞美、感谢、告白、请求等意。各教都有。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那不分快慢的说话,是教堂里牧师祈祷时所用的,严肃极了,庄严极了。”  ——《漢語大詞典》
辄 ( 輒 ) zhé
辄 [ zhé ]
  1. 总是,就:动~得咎。浅尝~止。
  2. 古代车箱两旁的板上向外翻出的部分,像耳下垂那样。
  3. 仗恃胡作非为:“甘受专~之罪”。
灵应(靈應)líng yìng
灵验。《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地祇灵应而朱草萌生。” 宋 苏轼 《密州祭常山文》之三:“五日不雨,民在坑谷,猗嗟我侯,灵应响速。”《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五:“他并不信灶王爷与财神爷真有什么灵应,但是他愿屋中有点光亮与温暖。”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语 ( 語 ) yǔ/yù
语 [ yǔ ]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4. 说:细~。低~。
语 [ yù ]
  1. 告诉:不以~人。
證 zhèng《國語辭典》

證 [ zhèng ]

  1. 告發。《說文解字·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2.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如:「證明」、「證實」。《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1. 憑據。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2. 病症、症候。如:「三焦辨證」、「血分證」。《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前脩
亦作“ 前修 ”。 犹前贤。《楚辞·离骚》:“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后汉书·刘恺传》:“今 愷 景仰前脩,有 伯夷 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 李贤 注:“前修,前贤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伟矣前修,学坚多饱。” 宋 陈亮 《答陈知丞启》:“犹怀晚进,及识前脩。” 清 周亮工 《哭陈磐生》诗:“暇心开丽瞩,远致越前修。”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