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罢停科举陋浮词,海上琴音是我师。

吕敦礼清代〕《感怀次邱仙根工部粤台秋唱原韵

竹帛书勋愿莫酬,一衿萧瑟冷经秋。英雄割据争蜗角,世态炎凉幻蜃楼。

北伐单于闻失道,南征荆楚报沉舟。中兴家国多戎马,垂死馀悲记陆游。

十年晦朔异中华,寥落荒城宿晚鸦。童丱已乘徐福舶,使星无复博望槎。

筹边枉费屯田策,弃地浑如大漠沙。遗老尚存思旧泽,崦嵫日暮奈西斜。

板荡乾坤值播迁,燕都鼎沸热纷然。萧条辇路鸣班马,呜咽宫梧泣暮蝉。

复霸文公无雉得,要盟郑伯有羊牵。关门柳色摇青处,小驻銮舆感昔年。

罢停科举陋浮词,海上琴音是我师。绝域张骞新凿空,诸生何武漫称诗。

争攻孔教戈操室,一染欧风气吐蜺。学界盛衰关国运,中原北望寄幽思。

高飞远避北山罗,匿迹销声计转多。文武衣冠非曩昔,乡关岁月易蹉跎。

丛残黄卷閒披读,憔悴青衫自放歌。数亩荒园栖遁久,神驹局促志难磨。

矍铄何人老据鞍,抟风一击落霜翰。只知纸上谈兵易,那觉军前却敌难。

恨海尾闾波未泄,穷边瓯脱地非宽。廉颇李牧何时出,朔漠秋高杀气寒。

去岁沈阳战衅开,从军万卒入泉台。江山暗坠他人手,烽火重燃未死灰。

历代寝门灵尽泣,旁观壁上将谁才。辽河流水声呜咽,壮丽皇都没草莱。

酷爱风流阮步兵,呼僮沽酒破愁城。鲸波历历平何日,鲲岛茫茫寄此生。

乱后家山沦异域,时艰朝野拥虚声。一身自笑如王猛,晋室倾心最有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科举浮词海上琴音我师

罢 ( 罷 ) bà/ba/pí
罢 [ bà ]
  1. 停,歇:~休。~工。~课。~市。~论(打消了打算)。~笔(停止写作)。
  2. 免去,解除:~免。~官。~职。~黜。
  3. 完了,毕:吃~饭。
罢 [ ba ]
  1. 同“吧”。
罢 [ pí ]
  1. 同“疲”,累。
停 tíng《國語辭典》

停 [ tíng ]

  1. 中止。如:「停办」、「停止」、「雨停了」。
  2. 止留、暂时居留。如:「停留」。《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雨水不住,营中泥泞,军不可停,请移于前面山上。」
  3. 放置、搁置。如:「停放」。《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间,开了几日丧。」
  1. 稳当、妥贴。《西游记·第三回》:「悟空将金冠、金甲、云履都穿戴停当。」《儒林外史·第五回》:「当下商议已定,一切办的停妥。」
科举(科舉)kē jǔ
(1).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2).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 、 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 ,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漢語大詞典》
陋 lòu《國語辭典》

陋 [ lòu ]

  1. 容貌丑。如:「丑陋」。《玉篇·阜部》:「陋,丑猥也。」《旧唐书·卷一三五·卢杞传》:「杞貌陋而色如蓝。」
  2. 狭隘、狭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唐·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粗劣、不好的。如:「陋规」、「陋习」、「陋俗」。
  4. 学识浅薄。如:「孤陋寡闻」。《荀子·劝学》:「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5. 卑贱、微贱。《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樊逊传》:「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
  6. 吝啬。《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
  1. 轻视。《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文选·张衡〈东京赋〉:「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宜其陋今而荣古矣。」
浮词(浮詞)fú cí
(1).虚饰浮夸的言词。《后汉书·明帝纪》:“先帝詔书,禁人上书言圣,而閒者章奏颇多浮词。” 唐 白居易 《论于頔所进歌舞人事宜状》:“内足以辩明圣意,外足以止息浮词。”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也是喒不合就听了这一谜的浮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敷衍凑拍,满纸浮词。”
(2).指应酬之言。《再生缘》卷七九:“尔娘亲,一派浮词虚爱惜,应酬全是为夫家。”
(3).多休累赘的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规范本体谓之鎔,剪截浮词谓之裁。”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昔夫子断 唐 虞 以下迄於 周 ,翦截浮词,撮其机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 沈约 、 魏收 诸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得也,其浮词简也;读 范曄 、 陈寿 二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失也,其琐説详也。”  ——《漢語大詞典》
海上 hǎi shàng
(1).海边;海岛。《吕氏春秋·恃君》:“ 柱厉叔 事 莒敖公 ,自以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家贫,牧豕海上。”《后汉书·荀爽传》:“﹝ 荀爽 ﹞后遭党錮,隐於海上,又南遁 汉 滨。”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予家海上,园亭中喜种杂花。”
(2).指湖滨。《文选·江淹〈恨赋〉》:“迁客 海 上,流戍 陇 阴。” 李善 注引《汉书》:“ 匈奴 乃徙 苏武 北海 上无人处。”
(3).海面上。《汉书·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 南朝 梁 沈约 《夕行闻夜鹤》诗:“愍海上之惊鳧,伤云閒之离鹤。”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意超海上鹰,运跼辕下驹。”
(4).指 上海 。犹言 沪 上。《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 冯自由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壬寅春,旅 沪 志士 馀杭 章炳麟 ……因联络 海 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 王旡生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吾闻 海 上诸君子,发大愿合大力,既賡续此报,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尝不为之距跃三百,喜而不寐也。”  ——《漢語大詞典》
琴音 qín yīn
琴的乐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声遗制》:“余谓古声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时有一二。” 端木蕻良 《曹雪芹》六:“她硬要自己把心都灌注到琴音里面,因此,思绪也就转到琴曲上面来了。”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我师(我師)wǒ shī
(1).对道人、法师的亲切称呼。《红楼梦》第一回:“石头笑曰:‘我师何太痴耶!’”
(2).鸟名。详“ 我师禽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