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千林新绿褪萎黄,人在它乡某水乡。

吴潜宋代〕《和谢惠计院二首

千林新绿褪萎黄,人在它乡某水乡。
白鸟闲闲疑冷看,苍鹰扰扰正乾忙。
阿婆涂抹情何在,老子瞢腾视已茫。
二顷良田元不欠,一声布谷断人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千林新绿萎黄水乡

千林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 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
宋 陆游 海棠 千林誇盛丽,一枝赏纤柔。  ——《骈字类编》
新绿(新緑)xīn lǜ
(1).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唐 白居易 《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緑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宋 陈与义 《纵步至董氏园亭》诗之二:“槐树层层新緑生,客怀依旧不能平。” 宋 史达祖 《绮罗香·咏春雨》词:“临断岸,新緑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序》:“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
(2).指开春后新涨的绿水。 宋 周邦彦 《满庭芳》词:“人静乌鳶自乐,小桥外,新緑溅溅。”
(3).指新酿的色呈碧绿的酒。 宋 周紫芝 《禽言·提壶卢》诗:“田中禾穗处处黄,瓮头新緑家家有。”  ——《漢語大詞典》
褪 tuì/tùn《國語辭典》

褪 [ tùn ]

  1. 脱下、脱掉。如:「褪下镯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恶和尚道:『你褪了帽子罢!』老和尚含著眼泪,自己除了帽子。」
  2. 消减、消失。如:「褪色」。《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腮边红褪青梅小,口角黄消乳燕飞。」
  3. 凋谢。宋·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宋·辛弃疾〈生查子·梅子褪花时〉词:「梅子褪花时,直与黄梅接。」
  4. 藏放。如:「袖子里褪了一封信。」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怀揣十大曲,袖褪乐章集。」
  5. 退。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待趋前,还褪后,我则索慌忙施礼半含羞。」《警世通言·卷二三·乐小舍𢬵生觅偶》:「见他趋前褪后,神情不定,心上也觉可怜。」

褪 [ ​tuì ]

  1. (一)​之又音。
萎黄 wěi huáng
(1).枯黄。《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明 王屋 《陌上桑》诗:“可怜陌上桑,朝看沃若暮萎黄,餵蚕不了餵牛羊。” 朱自清 《小草》诗:“萎黄的小草,如今绿色了。”
(2).憔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次日,﹝ 蒋生 ﹞将镜一照,那些萎黄之色,一毫也无了。” 叶圣陶 《在民间》:“﹝两个女工﹞都没有处女的腴润的肤色,那较低的一个尤其萎黄得利害。”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它 tā《國語辭典》

它 [ tā ]

  1. 蛇。《玉篇·它部》:「它,蛇也。」
  1. 無生物的第三身指稱詞。專指人以外的無生物。如:「這是塊石頭,你踢了它,對你有何好處?」
  1. 異、別的。如:「它山之石」、「敢有它志」。

它 [ tuó ]

  1. 橐它:駱駝。《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鄯善國傳》:「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它。」

它 [ ​tuō ]

  1. (一)​之又音。
乡 ( 鄉 ) xiāng
乡 [ xiāng ]
  1. 泛指城市外的区域:~村。穷~僻壤。
  2.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故~。~井。~里( ➊家庭久居的地方; ➋同乡的人)。~党(乡里)。~试。
  3. 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某 mǒu《國語辭典》

某 [ mǒu ]

  1. 不指名的人或事物的代稱。如:「某甲」、「某人」。《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尋陽縣之某里。」《文選·任昉·宣德皇后令》:「今遣某位某某甲等,率茲百辟人致其誠。」
  2. 我,自稱之詞。《三國演義·第七回》:「某雖不才,願請軍出城,以決一戰。」《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某相遇之初,每聞絕調,輒不禁神魂之飛動。」
水乡(水鄉)shuǐ xiāng
河流、湖泊多的地区。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余固水乡士,总轡临清渊。”《新唐书·车服志》:“夫芒屩出於水乡,非京华所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山地种蔬,水乡捕鱼,採莲踏藕,生计不穷。” 孙犁 《白洋淀纪事·采蒲台》:“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 白洋淀 水乡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