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雁影(雁影)
唐 骆宾王 送刘少府游越州 露下蝉声断,寒来雁影连。
唐 李端 送郭补阙归江阳 雁影愁斜日,莺声怨故林。
唐 许浑 晚泊七里滩 树密猿声响,波澄雁影深。
宋 陆游 游山步二首 其二 水边更觉梅花瘦,云外谁怜雁影孤。
宋 戴炳 次韵郑安道怀君玉弟游东嘉 雁影参差霜正冷,寄言归计莫迟迟。
宋 戴复古 江滨晓步 雁影参差半江月,鸡声咿喔数家村。 ——《骈字类编》
唐 李端 送郭补阙归江阳 雁影愁斜日,莺声怨故林。
唐 许浑 晚泊七里滩 树密猿声响,波澄雁影深。
宋 陆游 游山步二首 其二 水边更觉梅花瘦,云外谁怜雁影孤。
宋 戴炳 次韵郑安道怀君玉弟游东嘉 雁影参差霜正冷,寄言归计莫迟迟。
宋 戴复古 江滨晓步 雁影参差半江月,鸡声咿喔数家村。 ——《骈字类编》
寂寥 jì liáo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王弼 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 时间长:~古。~祖。长~。永~。
-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 深奥:言近旨~。
-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归期(歸期)guī qī
(1).归来的日期。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 山夜雨涨秋池。”
(2).谓晚年。 杨朔 《红石山》:“一个老人家,受苦受难,心上磨得起茧,归期落得这样惨。” ——《漢語大詞典》
(2).谓晚年。 杨朔 《红石山》:“一个老人家,受苦受难,心上磨得起茧,归期落得这样惨。” ——《漢語大詞典》
夜夜 yè yè
每夜。例如:他和祖母夏天夜夜在这里纳凉;夜夜达五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例如:夜夜不得息。 ——《漢語大詞典》
又。例如:夜夜不得息。 ——《漢語大詞典》
卜 ( 蔔 ) bǔ/bo《國語辭典》
卜 [ bǔ ]
名- 古人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的行为。如:「占卜」、「龟卜」。
- 泛指一般预测吉凶的方法。如:「卜卦」。清·王漁洋〈灞橋寄內〉詩二首之二:「閨中若問金錢卜,秋雨秋風過灞橋。」
- 掌管问卜之事的人。《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禮記·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
- 古剧脚色名称。饰演老妇人,如今戏中的老旦。如:「卜儿」。《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五出》:「(末卜商量介)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卜商,清代有卜舜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灼龟占卦。《左傳·僖公四年》:「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
- 预料、事先推断。如:「未卜先知」、「胜败可卜」。《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 选择。如:「卜居」、「卜邻」。《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宋 ·陸遊〈呂從事夫人方氏墓誌銘〉:「以潦水齧墓趾,改卜於舊墓少東二百步。」
灯花(燈花)dēng huā
(1).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北周 庾信 《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 宋 苏轼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词:“灯花零落酒花穠,妙语一时飞动。” 巴金 《家》四:“灯光因了灯花增大而变得更微弱了。”
(2).俗以灯花为吉兆。 唐 杜甫 《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緑正相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漢語大詞典》
(2).俗以灯花为吉兆。 唐 杜甫 《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緑正相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