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教子 jiào zǐ
在洗礼时某人为教父,而教父保证将其教养成为基督徒 ——《整理自网络》
一经(一經)yī jīng
(1).一种经书。《史记·乐书》:“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 唐 李白 《悲歌行》:“ 惠施 不肯千万乘, 卜式 未必穷一经。”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清 戴名世 《节孝唐孺人传》:“吾岂忍见一经之传自尔而坠?”《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那时候不但不曾奉试帖增到入韵的特旨,也不曾奉文章只限七百字的功令,就连二场还是专习一经,三场还有论判呢。”
(2).犹言贯通。《史记·春申君列传》:“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 燕 、 赵 无 齐 、 楚 , 齐 、 楚 无 燕 、 赵 也。” 张守节 正义:“广言横度中国东西也。”
(3).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耕田》:“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令,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贤弟不知,乐户们一经责罚过了,便是受罪之人,做不得士人妻妾。”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在肃反工作中,凡是已经发现了的错误,我们都已经采取了或者正在采取纠正的步骤。没有发现的,一经发现,我们就准备纠正。”
(4).酒一瓶或一斤为“一经”。参见“ 一经程 ”。 ——《漢語大詞典》
(2).犹言贯通。《史记·春申君列传》:“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 燕 、 赵 无 齐 、 楚 , 齐 、 楚 无 燕 、 赵 也。” 张守节 正义:“广言横度中国东西也。”
(3).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耕田》:“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令,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贤弟不知,乐户们一经责罚过了,便是受罪之人,做不得士人妻妾。”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在肃反工作中,凡是已经发现了的错误,我们都已经采取了或者正在采取纠正的步骤。没有发现的,一经发现,我们就准备纠正。”
(4).酒一瓶或一斤为“一经”。参见“ 一经程 ”。 ——《漢語大詞典》
维 ( 維 ) wéi
维 [ wéi ]
- 系,连结:~系。~絷。
- 保持:~持。~护。~修。~生素。
- 纲:纲~(总纲,亦指法度)。
- 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
- 思考:思~(亦作“思惟”)。
- 以,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 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新。~妙~肖。
- 姓。
宽 ( 寬 ) kuān
宽 [ kuān ]
- 横的距离大,范围广,与“窄”相对:~广。~阔。~绰。~敞。~度。~旷。~窄。
- 使松缓:~心。~衣。~解。~慰。
- 不严厉,不苛求:~待。~宏。~厚。~松。~容。~恕。~仁。~赦。
- 富裕:~裕。
- 姓。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栗 ( 慄 ) lì《國語辭典》
栗 [ lì ]
名- 植物名。殼斗科板栗屬,落葉喬木。葉作披針形,有鋸齒,互生。夏日開花,花小,雌雄同株。果實為堅果,在囊狀之殼斗內。其殼斗全面帶刺,成熟後,則殼裂散出果實。種子可供食用。
- 姓。如漢代有栗融。
- 畏懼。《論語·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曰使民戰栗。」《漢書·卷六六·楊敞傳》:「眾毀所歸,不寒而栗。」通「慄」。
- 堅固。《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漢·鄭玄·注:「栗,堅貌。」
- 敬謹、戒慎。《書經·舜典》:「直而溫,寬而栗。」唐·孔穎達·正義:「謂矜莊嚴。栗者,謹敬也。」
- 威嚴。周·司馬穰苴《司馬法·嚴位》:「凡戰之道,位欲嚴,政欲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