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纵有题诗人,人面定非昨。

王柏宋代〕《和伯兄新竹韵

丛竹太踠跧,一鞭忽伸脚。
穿石作斜势,朝宗意穆若。
片绿吐新梢,员粉露残箨。
今年造化深,稚子六七作。
群居不嫌密,独步岂疎略。
是为石笋瑞,不负岁寒约。
清标凛三世,有倡不予酢。
谁与共栽培,莫至风声落。
怀古不成寐,伤今政作恶。
纵有题诗人,人面定非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纵有题诗人面

纵有
即使有  ——《整理自网络》
题诗(題詩)tí shī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 唐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后游 武昌 ,登 黄鹤楼 ,感慨赋诗。及 李白 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顷见一士题诗隣壁,甚佳。”
(2).指所题写的诗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题诗一幅。”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人面 rén miàn
(1).人的脸面。《墨子·明鬼下》:“矧佳人面,胡敢异心。” 孙诒让 间诂:“人面,言有面目而为人,非百兽贞虫飞鸟之比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清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茅盾 《子夜》一:“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
(2).指人。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普天之下,惟人面之伦,莫不引领而归其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走了一晌,不见一个人面。” 茅盾 《子夜》十八:“﹝一位年青小姐﹞因为‘不端’被禁锢起来不许见人面!”
(3).犹人情。《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4).“人面兽心”的省语。参见“ 人面兽心 ”。  ——《漢語大詞典》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1.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2.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3.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1.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2.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3.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4.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1.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2.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1.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昨 zuó《國語辭典》

昨 [ zuó ]

  1. 前一天。《广韵·入声·铎韵》:「昨,昨日,隔一宵。」《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2. 以往、过去。如:「今是昨非」。明·张自烈《正字通·日部》:「昨,往日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同「昔 」。
  1. 前一天的。如:「昨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