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残丑肝胆破,束手祈受盟。

王柏宋代〕《寿秋壑

皇天分四序,春生而秋成。
春风焕九野,秋气呈清明。
万物一以实,物物含生生。
我公秉元化,全体涵金晶。
义概抱宇宙,智略吞群英。
五行互相制,自昔谁去兵。
狂酋干帝纪,赤舄司专征。
神谋运玉帐,灵旗绕毡营。
韅靷鞅靽备,广距甄角精。
残丑肝胆破,束手祈受盟。
肃肃荆楚净,汤汤江汉清。
东西亘万里,齐民竞春耕。
归来辅皇极,一稔舒群情。
翼翼周鼎重,亹亹宸虑轻。
前星燿垣象,德星萃神京。
旗常伟实纪,前史辞虚声。
当此秋正中,角亢迎长庚。
於赫衮绣瑞,绵绵彩绶荣。
玉露滴鳷鹊,珥貂宣宝觥。
陛下千万岁,与公同太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残丑肝胆束手

残丑(殘醜)cán chǒu
(1).谓残存的歹徒或敌人。 汉 陈琳 《为远绍檄豫州文》:“犬羊残丑,消沦山谷。”《后汉书·桓帝纪》:“而四方盗窃,颇有未静,故假延临政,以须安謐,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
(2).残缺丑陋。《晋书·魏咏之传》:“ 咏之 生而兔缺……谓家人曰:‘残丑如此,用活何为?’”  ——《漢語大詞典》
肝胆(肝膽)gān dǎn
(1).中医认为肝与胆互为表里,称胆为肝府,故二者常并提。《列子·汤问》:“王諦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髮,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
(2).泛指人的身体或其内部器官。《庄子·大宗师》:“假於异物,託於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淮南子·俶真训》:“何况怀瓌瑋之道,忘肝胆,遗耳目,独浮游无方之外,不与物相弊摋,徙倚无形之域,而和以天地者乎?” 宋 王安石 《疟起舍弟尚未已示道原》诗:“肝胆疑俱破,筋骸谩独瘳。”
(3).比喻关系密切。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离同则肝胆为 胡 越 ,合异则万殊而一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故善附者异旨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 胡 越 。”参见“ 肝胆楚越 ”。
(4).比喻真心诚意。《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効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曾巩 《送宣州杜都官》诗:“江湖一见十年旧,谈笑相逢肝胆倾。”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四折:“老夫不必多言。 天香 ,你面陈肝胆,説兀的做甚!”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三:“他现在已经只剩下两个占重要位置的 程仁 和 赵得禄 ,还没有进行肝胆的谈话了。”
(5).比喻勇气、血性。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四:“穷途致感激,肝胆还轮囷。” 宋 王十朋 《前诗送三乡丈行虽各献芹然非所以勉子大夫茂明大对之意更为古诗一章》:“徒令天下慷慨士,肝胆一剑生光芒。”《老残游记》第十八回:“此人 圣慕兄 不知道吗?就是你才説的那个卖药郎中,姓 铁 ,名 英 ,号 补残 ,是个肝胆男子。”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  ——《漢語大詞典》
破 pò《國語辭典》

破 [ pò ]

  1. 毁坏、使碎裂。如:「家破人亡」、「破斧沉舟」。《荀子·劝学》:「风至笤折,卵破子死。」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突破、破除。如:「破戒」、「破纪录」。《红楼梦·第一回》:「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3. 击败、攻下。如:「破城」、「大破敌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4. 剖开、劈开。如:「势如破竹」、「乘风破浪」、「将西瓜破成两半。」
  5. 剖析、分析。参见「破题 」条。
  6. 揭穿,使真相大白。《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一似你先时破我的肉是狗肉,几乎教我不撰一文。」《老残游记·第五回》:「齐心齐意要破这一案。」
  7. 花费、消耗。如:「破财」、「破费」。唐·温庭筠〈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8. 尽、穷尽。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 使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而不完整。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0. 穿、透、揭穿。如:「识破」、「点破」、「说破」、「一语道破」、「看破红尘」。
  1. 形容受到损坏而残破的东西。如:「破船」、「破鞋」、「破布」。
  2. 差劲、低劣。如:「他的数学非常破。」、「你这套破理论少说为妙,免得被人嘲笑。」
  1. 唐宋燕乐大曲的后半部。其中以舞蹈为主,乐器伴奏,或有歌唱。因其节拍急促繁碎,故称为「破」。唐·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 时。」《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唱一个娇滴滴的曲儿,舞一个妖媚 媚的破儿。」也称为「曲破」。
束手 shù shǒu
(1).捆绑双手。《史记·春申君列传》:“父子老弱係脰束手为羣虏者相及於路。”《旧唐书·懿宗纪》:“便令押衙 李词 等各脱下衣甲,防虞官健束手被斩者八百餘人。”
(2).表示停止抵抗。《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使 长安 丞 龚奢 叩堂户晓贼,曰:‘……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三国 魏 曹操 《与孙权书》:“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 刘琮 束手。”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
(3).表示无计可施。 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姦吏束手,豪宗侧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元符 中皇子 邓王 生月餘,得癎疾,危甚,羣医束手。” 清 郑燮 《思归行》:“臣幼读书史,散漫无主张……所以遇烦剧,束手徒周章。” 唐韬 《琐记》:“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4).拱手。 五代 崔道融 《羯鼓》诗:“ 华清宫 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狐突至 如彪 马前,逡巡欲遁。 董 ( 董恒 )急呼 如彪 射之。 如彪 但束手笑,狐遂逸去。”  ——《漢語大詞典》
祈 qí《國語辭典》

祈 [ qí ]

  1. 向神明求福。如:「祈祷」、「祈福」。《说文解字·示部》:「祈,求福也。」《诗经·周颂·噫嘻·序》:「〈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汉·郑玄·注:「祈,犹祷也,求也。」《礼记·月令》:「以祠宗庙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
  2. 请、求。如:「祈求」、「祈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汉·毛亨·传:「祈,求也。」《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
  1. 京城千里之地。《诗经·小雅·祈父·序》:「〈祈父〉,刺宣王也。」汉·郑玄·笺:「祈、圻、畿同。」通「圻」、「畿」。
  2. 姓。如晋代有祈嘉,元代有祈望芳。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1.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2.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3.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1.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盟 méng《國語辭典》

盟 [ méng ]

  1. 立约起誓。《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1. 誓约。如:「海誓山盟」。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 文体名。古代的约誓之词。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盟〉:「按《礼记》:『莅物曰 盟。』刘勰云:『盟者,明也,祝告于神明者也。』亦称曰誓,谓约信之词也。」
  3. 蒙古、青海等地合数个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区域。如:「昭乌达盟」。
  1. 有信约关系的。如:「同盟国」、「盟军」。

盟 [ mèng ]

  1. 参见「盟津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