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点点(點點)diǎn diǎn
(1).小而多。 北周 庾信 《晚秋》诗:“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唐 皮日休 《种鱼》诗:“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 明 唐寅 《步步娇·冬景》曲:“落木哀风江城晓,点点寒鸦小。” 陈毅 《元夜抵胡家坪》诗:“点点花灯当户照,齐占胜利在今年。”
(2).一点点,形容小或少。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心香》:“郡主点点年纪,説这般话,真是 蕊珠 仙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修理这点点屋角,不过几十吊钱的事,怎么要派起我们一百两来?”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我试问你,搅了这一阵,只有这点点子工作啊?” ——《漢語大詞典》
(2).一点点,形容小或少。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心香》:“郡主点点年纪,説这般话,真是 蕊珠 仙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修理这点点屋角,不过几十吊钱的事,怎么要派起我们一百两来?”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我试问你,搅了这一阵,只有这点点子工作啊?” ——《漢語大詞典》
杨花(楊花)yáng huā
指柳絮。 北周 庾信 《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囀,二月杨花满路飞。” 唐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 龙标 过 五溪 。” 宋 陈偕 《满庭芳·送春》词:“榆荚抛钱,桃英胎子,杨花已送春归。”《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杨花若不沾泥去,尚可随花落绣裀。”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你看,柳絮!杨花!多么轻的杨花呀!” ——《漢語大詞典》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 极,特别地:刀子~快。
-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满洲(滿洲)mǎn zhōu
(1).国号。 女真 人所建,后建立 清 朝。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定居 长白山 鄂多理城 ,国号 满洲 。”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皇清开国方略》:“ 爱新觉罗库哩雍顺 即天女 佛库伦 所生称为天子者,定三姓之乱,遂奉为贝勒。居 长白山 之 俄朵里城 ,国号 满洲 。”
(2).族名。即满族。 明 时以 建州女真 为核心,结合 女真 其他部和其他民族形成。 后金 天聪 九年(公元1635年), 皇太极 废除 诸申 ( 女真 )旧号,定族名为“满洲”。《清史稿·职官志一》:“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郎中, 满洲 九人, 蒙古 一人, 汉 五人。”
(3).指 日本 军国主义扶植的伪 满洲国 。《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骂老廉》:“活埋人倒栽葱,他说铁打的 满洲 不会垮。”《抗日歌谣·满洲就到头》:“杀尽东洋猴, 满洲 就到头。”
(4).旧指东北三省。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一个多月后,我才接到他的一封信,从 山海关 寄来,原来他正设法要回 满洲 去。”《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革命十二月》:“二月里来龙抬头, 日本 鬼子进兵占领 满洲 。” ——《漢語大詞典》
(2).族名。即满族。 明 时以 建州女真 为核心,结合 女真 其他部和其他民族形成。 后金 天聪 九年(公元1635年), 皇太极 废除 诸申 ( 女真 )旧号,定族名为“满洲”。《清史稿·职官志一》:“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郎中, 满洲 九人, 蒙古 一人, 汉 五人。”
(3).指 日本 军国主义扶植的伪 满洲国 。《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骂老廉》:“活埋人倒栽葱,他说铁打的 满洲 不会垮。”《抗日歌谣·满洲就到头》:“杀尽东洋猴, 满洲 就到头。”
(4).旧指东北三省。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一个多月后,我才接到他的一封信,从 山海关 寄来,原来他正设法要回 满洲 去。”《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革命十二月》:“二月里来龙抬头, 日本 鬼子进兵占领 满洲 。”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副-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 尽。如:「只管去做」。
-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名-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催促 cuī cù
促使赶快行动;推动从速去做。《后汉书·杨伦传》:“出为 常山王 傅,病不之官,詔书勑司隶催促发遣。”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安得突骑只五千,崒然眉目皆尔曹,走平乱世相催促,一豁明主正鬱陶。” 宋 柳永 《诉衷情》词:“一声画角日西曛,催促掩重门。”《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过了一夜,﹝ 颜俊 ﹞侵早就起来催促 钱青 梳洗穿着。”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走罢,墓地有什么好看!’我不耐烦地催促她。” ——《漢語大詞典》
送行 sòng xíng
(1).到远行人启程的地方,和他告别,看他离去。 唐 杜甫 《新安吏》诗:“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汤镇臺 ﹞起程之日,闔城官员都来送行。” 巴金 《中岛健藏先生》:“昨天 日本 小说家 井上靖 先生经过 上海 回 东京 ,我到机场送行。”
(2).犹饯行。《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坚决要行, 孔太公 安排筵席送行。”《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明天上了岸,大人们一齐要高升了,一杯送行酒是万不可少的。” ——《漢語大詞典》
(2).犹饯行。《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坚决要行, 孔太公 安排筵席送行。”《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明天上了岸,大人们一齐要高升了,一杯送行酒是万不可少的。” ——《漢語大詞典》
舟 zhōu《國語辭典》
舟 [ zhōu ]
名- 船。如:「輕舟」、「一葉扁舟」、「逆水行舟」。《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 姓。如春秋時虢國有舟之僑。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乘船。《禮記·祭義》:「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