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盍展经纶蕴,登调鼎鼐梅。

李曾伯宋代〕《挽尤端明四首

渡江无故老,文武少全材。
金玉其相者,朝廷有几哉。
銮坡资润色,虎帐壮规恢。
盍展经纶蕴,登调鼎鼐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经纶鼎鼐

盍 hé/gài《國語辭典》

盍 [ hé ]

  1. 何、為何,表示疑問。《管子·戒》:「中婦諸子謂宮人盍不出從乎?君將有行。」宋·蘇軾〈壬寅重九不預會獨遊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詩:「花開酒美盍言歸?來看南山冷翠微。」
  2. 何不,表示反問。《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新唐書·卷八五·竇建德傳》:「祭酒計甚善,王盍用之?」
  1. 姓。如漢代有盍延。
展 zhǎn《國語辭典》

展 [ zhǎn ]

  1. 翻轉、轉動。《說文解字·尸部》:「展,轉也。」《西遊記·第一○○回》:「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
  2. 舒張、打開。如:「舒展」。《莊子·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宋·蘇軾〈題淨因壁〉詩:「蕉心不展待時雨,葵葉為誰傾夕陽。」
  3. 延長。《漢書·卷九○·酷吏傳·王溫舒傳》:「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4. 擴張、擴大。《國語·晉語二》:「今嘉其夢,侈必展。」《水滸傳·第一一六回》:「此也是數中星宿,盡是陛下開疆展土之臣也。」
  5. 施行、實施。《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勤。」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四齣》:「到了觀中,且安置閣兒上,擇日展禮。」
  6. 省視、檢閱。《周禮·春官·肆師》:「大祭祀,展犧牲。」
  7. 陳列、鋪放。如:「展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百官之屬,各展其物。」
  8. 記錄。《周禮·天官·內宰》:「正其服,禁其奇邪,展其功緒。」
  9. 濡染。同「沾 」。參見「展汙 」條。
  1. 姓。如明代有展迪。
经纶(經綸)jīng lún
(1).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孔颖达 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於物。”《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 魏武 经纶霸业,南面受朝。” 清 方苞 《读〈周官〉》:“世变虽殊,其经纶天下之大体,卒不可易也。”
(2).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宋 秦观 《滕达道挽词》:“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 明 沈鲸 《双珠记·军门优恤》:“白面书生今就武,这经纶可惜埋尘坱。” 茅盾 《创造》二:“他把满肚子救国强种的经纶都传授了儿子。”  ——《漢語大詞典》
蕴 ( 藴 蘊 ) yùn
蕴 [ yùn ]
     ◎ 积聚,蓄藏,包含:~蓄。~藏。~结(郁结)。~~(多指暑气郁积)。~含。~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藉(jiè)(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1.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3.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4.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5.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6.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7.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1.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调 ( 調 ) tiáo/diào/zhōu
调 [ tiáo ]
  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和。~谐。风~雨顺。饮食失~。
  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配。~味。
  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停。~处。
  4. 调剂:以临万货,以~盈虚。
  5. 调理使康复:~养。~摄。
  6.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鹰隼。
  7. 挑逗;戏弄:~笑。~情。~戏。酒后相~。
调 [ diào ]
  1. 乐曲;乐谱:曲~。采菱~。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五声~式。
  3. 语音上的声调:~号。~类。
  4.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
  5.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
  6.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格~。
  7. 选调;提拨:从基层~选干部。
  8. 调动:岗位~整。
  9. 征集;征调:~有余补不足。
  10. 调查:~研。内查外~。
  11.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档。
  12. 调换:~座位。
调 [ zhōu ]
     ◎ 朝,早晨:《广韵·平尤》:“~,朝也。”
鼎鼐 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唐 苏颋 《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惭居鼎鼐官,笑领烟霞伴。”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参见“ 鼎鼐调和 ”。  ——《漢語大詞典》
梅 méi《國語辭典》

梅 [ méi ]

  1. 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色红或白。果实味酸,可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 姓。宋代有梅尧臣,明代有梅鼎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