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石渠 shí qú
(1).石筑的水渠。 汉 刘桢 《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 孟浩然 《病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见“ 石渠阁 ”。 ——《漢語大詞典》
(2).见“ 石渠阁 ”。 ——《漢語大詞典》
喜得 xǐ de
犹幸亏,幸喜。《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喜得堂上官是个有主意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喜得先从 褚大娘子 口里得了那 邓九公 的性情,因此顺着他的性情,一见面便合他欢饮雄谈。”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整理自网络》
宣室 xuān shì
(1).古代宫殿名。 殷 代宫名。《淮南子·本经训》:“ 武王 甲卒三千,破 紂 牧野 ,杀之 宣室 。” 高诱 注:“ 宣室 , 殷 宫名;一曰 宣室 ,狱也。”
(2).古代宫殿名。指 汉 代 未央宫 中之 宣室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 未央 前正室。”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云:“ 宣室 在 未央殿 北。” 南朝 宋 刘孝标 《重答刘秣稜沼书》:“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明 杨慎 《春兴》诗:“ 宣室 鬼神思 贾谊 ,中原将帅用 廉颇 。” 清 查嗣瑮 《贾太傅祠》诗:“已遣 长沙 忧不返,如何 宣室 召空回。”
(3).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恒》:“乘龙从蜺,徵诣北闕,乃见宣室,拜守东城。”《陈书·宗元饶传》:“ 元饶 劾奏曰:‘爰降曲恩,祖行宣室,亲承规诲,事等言提。虽廉洁之怀,诚无素蓄,而禀兹严训,可以厉精。’”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公等或居 汉 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新年对宣室,白首代 尧 言。” 清 龚自珍 《咏史》诗:“宣室今年起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宫殿名。指 汉 代 未央宫 中之 宣室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 未央 前正室。”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云:“ 宣室 在 未央殿 北。” 南朝 宋 刘孝标 《重答刘秣稜沼书》:“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明 杨慎 《春兴》诗:“ 宣室 鬼神思 贾谊 ,中原将帅用 廉颇 。” 清 查嗣瑮 《贾太傅祠》诗:“已遣 长沙 忧不返,如何 宣室 召空回。”
(3).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恒》:“乘龙从蜺,徵诣北闕,乃见宣室,拜守东城。”《陈书·宗元饶传》:“ 元饶 劾奏曰:‘爰降曲恩,祖行宣室,亲承规诲,事等言提。虽廉洁之怀,诚无素蓄,而禀兹严训,可以厉精。’”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公等或居 汉 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新年对宣室,白首代 尧 言。” 清 龚自珍 《咏史》诗:“宣室今年起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 过时的,与“新”相对:~式。~俗。
-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贾生(賈生)jiǎ shēng
指 汉 贾谊 。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 贾生 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 唐 杜甫 《久客》诗:“去国哀 王粲 ,伤时哭 贾生 。” 吕志伊 《过黔楚界喜晴》诗:“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抱 贾生 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