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倏焉飞廉怒,卷起浪涛白。

李曾伯宋代〕《过新滩作出峡行

蜀道登天难,尤难泝流入。
自峡上夔渝,江险滩节密。
前年冲寒来,水落且石出。
寄命竹一缕,寸挽退或尺。
旬宣愧罔功,征戍幸逭责。
仁哉圣主恩,有诏许归佚。
匆匆乘月下,初值朱明律。
常年桃涨后,此际梅潦溢。
危漩若釜沸,惊湍如矢激。
今年独何异,水势平於席。
仅添半篙绿,稳泛万顷碧。
纵横顺濆淖,隐见辨沙碛。
毋庸事盘滩,了不懼触石。
一日涪州岸,三宿云安邑。
滟澦露山骨,底柱屹中立。
巫峰披宿雾,奇哉翠欲滴。
建瓴高屋易,百里一瞬息。
安然中流坐,恍若前山失。
舟轻蜚鸟过,岸鴂脱兔疾。
伊滩以新名,此水虑微涩。
黎明报船步,数尺长一夕。
波臣信有助,棹师喜何剧。
前竿与后枕,橹六视听一。
招呼左右向,心手应相得。
所取无釐差,其矢如绳直。
载瞻洺川祠,不远西陵驿。
倏焉飞廉怒,卷起浪涛白。
篙篷掀欲舞,绠缆系惟亟。
凡我同舟人,相雇几动色。
兴言大川涉,畴为讯诸易。
古谚固有云,飘风终日。
须臾棹歌发,安危在漏刻。
衰迟嗟我生,险阻几身历。
萍梗遍江海,星霜老疆场。
此行亦良苦,岂敢计终吉。
始入凡四旬,今出仅更浃。
行止非人为,扶持有神力。
瓣香荐牲酒,对越寸衷赤。
自兹丘樊归,谨无以形役。
晚来贺平善,诗以纪其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飞廉起浪涛白

倏 shū《國語辭典》

倏 [ shù ]

  1. 急速。《说文解字·犬部》「倏」字·清·段玉裁·注:「倏,引伸为凡忽然之词。」唐·李白〈大鹏赋〉:「左回右旋,倏阴忽明。」《红楼梦·第一二回》:「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1.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2.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1.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语气词,置句末:➊ ​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飞廉(飛廉)fēi lián
(1). 商纣 的谀臣。《孟子·滕文公下》:“驱 飞廉 於海隅而戮之。” 赵岐 注:“ 飞廉 , 紂 諛臣。” 明 康浚川 《新水令·送康对山太史归田》套曲:“却怎生 飞廉 諂佞偏荣富?” 章炳麟 《读郭象论嵇绍文》:“藉令 绍 为世臣,与其君无锋芒小怨,其死特比肩于 飞廉 ,贤不足卲。”
(2).风神。一说能致风的神禽名。《楚辞·离骚》:“前 望舒 使先驱兮,后 飞廉 使奔属。” 王逸 注:“ 飞廉 ,风伯也。” 洪兴祖 补注:“《吕氏春秋》曰:‘风师曰 飞廉 。’ 应劭 曰:‘ 飞廉 ,神禽,能致风气。’” 元 萨都剌 《中秋月夜泛舟于金陵石头城》诗:“ 秦淮 流水西復东,倒涵天影磨青铜。 飞廉 扫空出海月,明珠飞入琉璃宫。” 清 吴伟业 《八风诗·东北风》:“ 飞廉 熛怒向人间, 徐福 求仙恨未还。”
(3).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名。《淮南子·俶真训》:“骑飞廉而从敦圄。” 高诱 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4).宫观名。《三辅黄图·观》:“ 飞廉观 在 上林 , 武帝 元封 二年作。 飞廉 ,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武帝 命以铜铸置观上,因以为名。”《后汉书·冯衍传下》:“陵 飞廉 而太息,登 平阳 而怀伤。”  ——《漢語大詞典》
怒 nù《國語辭典》

怒 [ nù ]

  1. 氣憤、生氣。如:「怒嗔」、「憤怒」、「惱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 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1.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1. 氣憤的、憤怒的。如:「怒氣衝天」、「怒火攻心」。
  2. 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3. 聲勢浩大、勁急。如:「怒濤」、「怒潮洶湧」。
  1. 旺盛。如:「心花怒放」。《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2. 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卷 juàn/juǎn《國語辭典》

卷 [ juàn ]

  1. 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2. 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3. 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4. 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5. 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6. 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卷 [ quán ]

  1.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2. 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漢·毛亨·傳:「卷,好貌。」

卷 [ juǎn ]

  1.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通「捲」。
  2. 收藏。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通「捲」。
  1. 形狀卷曲的東西。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通「捲」。
  2. 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3. 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起浪 qǐ làng
揿起波浪。亦喻生事。 宋 苏轼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擘水取鱼湖起浪,引杯看剑坐生光。” 明 冯梦龙 《酒家佣·李燮渡江》:“西风起浪发跑跑,扯起子篷儿弗用摇。”粤剧《搜书院》第四幕:“可叹大户高门,往往无风起浪。”  ——《漢語大詞典》
涛白(涛白)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见湖清下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