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邦君 bāng jūn
(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孔 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顷,舆马僕隶,比於邦君。”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上通谓之杀。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题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
(2).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 宋 曾季狸 《艇斋诗话》:“ 老杜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韦苏州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 杜 诗知其宿僧房, 韦 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 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漢語大詞典》
(2).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 宋 曾季狸 《艇斋诗话》:“ 老杜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韦苏州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 杜 诗知其宿僧房, 韦 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 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漢語大詞典》
采菊(采菊)
四民月令九月九日采菊花 ——《分类字锦》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旅人 lǚ rén
(1).官名。掌管割烹之事。《仪礼·公食大夫礼》:“雍人以俎入,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 郑玄 注:“旅人,雍人之属旅食者也。”
(2).客居在外的人。《国语·晋语八》:“ 孙林甫 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韦昭 注:“旅,客也。言寄客之人不敢违命。”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上戍石鼓山》诗:“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 山 东羣盗散,闕下受降频。诸将归应尽,题书报旅人。”
(3).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 唐 任翻 《秋晚途次》诗:“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朱子语类》卷五九:“如 孔子 之圣……终身栖栖为旅人,又仅得中寿。” 明 徐士俊 《汪十四传》:“愿乞壮士,重过 西川 ……俾啸聚之徒,大不得志於我旅人也。” 王西彦 《鱼鬼》:“远道的旅人或许会对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孤松)的存在发出惊叹,感到生命的不可思议。”
(4).众人,庶民百姓。 唐 罗隐 《谗书·刻严陵钓台》:“今之世风俗偷薄,禄位相尚,朝为一旅人,暮为九品官,而骨肉亲戚已有差等矣。” ——《漢語大詞典》
(2).客居在外的人。《国语·晋语八》:“ 孙林甫 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韦昭 注:“旅,客也。言寄客之人不敢违命。”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上戍石鼓山》诗:“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 山 东羣盗散,闕下受降频。诸将归应尽,题书报旅人。”
(3).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 唐 任翻 《秋晚途次》诗:“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朱子语类》卷五九:“如 孔子 之圣……终身栖栖为旅人,又仅得中寿。” 明 徐士俊 《汪十四传》:“愿乞壮士,重过 西川 ……俾啸聚之徒,大不得志於我旅人也。” 王西彦 《鱼鬼》:“远道的旅人或许会对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孤松)的存在发出惊叹,感到生命的不可思议。”
(4).众人,庶民百姓。 唐 罗隐 《谗书·刻严陵钓台》:“今之世风俗偷薄,禄位相尚,朝为一旅人,暮为九品官,而骨肉亲戚已有差等矣。”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动-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助-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