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日旰 rì gàn
天色晚;日暮。《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献公 戒 孙文子 、 宁惠子 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 杜预 注:“旰,晏也。” 杨伯峻 注:“旰,日晚也。”《汉书·张汤传》:“ 汤 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旰,天子忘食。”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箴规》:“ 韩滉 专政,每奏事或日旰,它相充位而已。” ——《漢語大詞典》
山西 shān xī
(1).山的西坡。《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邵晋涵 正义:“山西暮乃见日,故曰夕阳,山东朝乃见日,故曰朝阳。”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 华山 以西地区。又称 关 西。《史记·太史公自序》:“ 萧何 填抚 山 西。” 张守节 正义:“谓 华山 之西也。” 宋 苏辙 《六国论》:“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 山西 千里之 秦 ,而不免於灭亡。”
(3).称 太行山 以西 黄河 以东地区。 隋 末置 山 西 河 东黜陟讨捕大使, 元 置 河 东 山西道 宣慰使司, 明 置 山西行中书省 , 清 至今皆为 山西省 。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 华山 以西地区。又称 关 西。《史记·太史公自序》:“ 萧何 填抚 山 西。” 张守节 正义:“谓 华山 之西也。” 宋 苏辙 《六国论》:“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 山西 千里之 秦 ,而不免於灭亡。”
(3).称 太行山 以西 黄河 以东地区。 隋 末置 山 西 河 东黜陟讨捕大使, 元 置 河 东 山西道 宣慰使司, 明 置 山西行中书省 , 清 至今皆为 山西省 。 ——《漢語大詞典》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动-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状- 参见「[[逢逢]]」条。
- 姓。如夏朝有逢蒙。
驿使(驛使)yì shǐ
(1).传递公文、书信的人。《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輒驛使諮问。” 唐 杜甫 《黄草》诗:“ 秦中 驛使无消息, 蜀 道兵戈有是非。” 王闿运 《上张侍讲启》:“每询驛使,知寓 南昌 ,虽推靡至之怀,尤望俛贤而就。”
(2).指外族通译的信使。驛,通“ 译 ”。《后汉书·鲜卑传》:“及南单于附 汉 ,北虏孤弱,二十五年, 鲜卑 始通驛使。” 刘攽 校曰:“案,驛当作译。”
(3).借指梅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驛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暉。” 宋 朱淑真 《绛都春·梅》词:“寒阴渐晓,报驛使探春,南枝早开。”参见“ 驛使梅花 ”。 ——《漢語大詞典》
(2).指外族通译的信使。驛,通“ 译 ”。《后汉书·鲜卑传》:“及南单于附 汉 ,北虏孤弱,二十五年, 鲜卑 始通驛使。” 刘攽 校曰:“案,驛当作译。”
(3).借指梅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驛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暉。” 宋 朱淑真 《绛都春·梅》词:“寒阴渐晓,报驛使探春,南枝早开。”参见“ 驛使梅花 ”。 ——《漢語大詞典》
殷勤
情意恳切 ——《整理自网络》
南北 nán běi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史记·天官书》:“ 亢 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 南门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魏文帝 出 广陵 ,望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张勃 《吴录》:“是冬, 魏文帝 至 广陵 ,临 江 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檮杌闲评》第四四回:“千般奇货穷南北,万种珠璣尽海山。”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動-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 供應。如:「送水」、「送電」。
-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征衣 zhēng yī
(1).旅人之衣。 唐 岑参 《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宋 刘儗 《诉衷情》词:“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 清 孙枝蔚 《出门》诗:“冻树鷄鸣早,征衣烛灭迟。”
(2).出征将士之衣。 唐 赵嘏 《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髮,报秋榆叶落征衣。” 宋 司马光 《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 清 顾炎武 《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3).泛指军服。 续范亭 《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漢語大詞典》
(2).出征将士之衣。 唐 赵嘏 《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髮,报秋榆叶落征衣。” 宋 司马光 《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 清 顾炎武 《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3).泛指军服。 续范亭 《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