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形-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域 yù《國語辭典》
域 [ yù ]
名- 在一定范围内的地区。如:「区域」、「海域」、「疆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
- 邦国。如:「异域」。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后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 墓地。《旧唐书·卷七九·吕才传》:「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义?」
- 限制。《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 居住。《史记·卷二三·礼书》:「人域是域,士君子也。」
新衔(新銜)xīn xián
新授予的官衔。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 萧何 归旧印, 鲍永 授新衔。” 清 洪升 《长生殿·骂贼》:“摇尾受新衔。” ——《漢語大詞典》
贺 ( 賀 ) hè
贺 [ hè ]
- 庆祝,祝颂:祝~。~喜。~词。~电。~礼。
- 姓。
圣朝(聖朝)shèng cháo
封建时代尊称本朝。亦作为皇帝的代称。《汉书·两龚传》:“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晋 李密 《陈情事表》:“逮奉圣期,沐浴清化。” 唐 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闕事,自觉諫书稀。” 明 何景明 《陇右行送徐少参》诗:“ 秦 日 长城 号塞垣, 汉 时故郡称 天水 ,圣朝扫荡无烽烟,射猎之地为桑田。”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今兵革已息,学校新立,更相与讲明此义,上以佐圣朝匡直之教,下以闢异端而迪吉士。”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蹇分 jiǎn fèn
(1).厄运,命运不佳。 唐 司空图 《丁巳元日》诗:“偶能甘蹇分,岂是薄浮荣。”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舒守谦 ﹞翌日办装出 长安 ,咨嗟蹇分,怊悵自失。”
(2).指平庸无能的职分。 唐 胡璩 《谭宾录·陈少游》:“ 秀 ( 董秀 )遽曰:‘中丞美才,不当远官,从容旬日,冀竭蹇分。’”
(3).歪斜着肢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前人跨白卫,年四十已来,衣帽整洁;垂首蹇分,盹寐欲堕。” ——《漢語大詞典》
(2).指平庸无能的职分。 唐 胡璩 《谭宾录·陈少游》:“ 秀 ( 董秀 )遽曰:‘中丞美才,不当远官,从容旬日,冀竭蹇分。’”
(3).歪斜着肢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前人跨白卫,年四十已来,衣帽整洁;垂首蹇分,盹寐欲堕。” ——《漢語大詞典》
巧 qiǎo《國語辭典》
巧 [ qiǎo ]
形- 高妙、灵活、聪慧。如:「灵巧」、「巧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美好。《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技艺精妙。如:「巧手」、「巧工」。汉·王充《论衡·自纪》:「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唐·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 虚伪不实。如:「花言巧语」。《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唐·白居易〈新乐府·天可度〉:「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 精妙的技能、才艺。如:「乞巧」。《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 恰好。如:「凑巧」、「碰巧」、「巧遇」。
- 狡诈、虚伪。如:「巧辩」、「巧立名目」。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巧造语言,凿空构立。」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 不好:~听。~看。
-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 仇怨:排~解纷。
- 诘责,质问:发~。非~。责~。
- 古同“傩”。
抛 ( 拋 ) pāo《國語辭典》
- 「抛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