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司空图唐代〕《诗品二十四则。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明漪

明漪 míng yī
明净的涟漪。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精神》:“明漪絶底,奇花初胎。”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漢語大詞典》
绝 ( 絕 絶 ) jué
绝 [ jué ]
  1. 断:~种。~缘。~嗣。~情。~迹。断~。杜~。灭~。空前~后。
  2. 尽,穷尽:~命。~望。~境。~棋。气~。
  3. 极,极端的:~妙。~密。~壁。~无仅有。
  4.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色。~技。~伦。~唱。~代。
  5. 一定的,肯定的:~对。~然。
  6.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7.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句。五~。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1.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2.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3.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4.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5.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1.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1.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1.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1.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2.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3.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1.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1.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1.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2.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1.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胎 tāi《國語辭典》

胎 [ tāi ]

  1.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如:「怀胎」、「胚胎」、「胎儿」、「双胞胎」。
  2. 量词。计算生育次数的单位。如:「头胎」、「第二胎」。
  3. 器物的粗胚。如:「泥胎」。
  4. 衣服、被褥等的夹衬物。如:「棉花胎」。
  5. 事物的根源。如:「祸胎」。
  6. 参见「[[轮胎]]」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