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怒 nù《國語辭典》
怒 [ nù ]
動- 氣憤、生氣。如:「怒嗔」、「憤怒」、「惱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 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 氣憤的、憤怒的。如:「怒氣衝天」、「怒火攻心」。
- 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 聲勢浩大、勁急。如:「怒濤」、「怒潮洶湧」。
- 旺盛。如:「心花怒放」。《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 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湍 tuān《國語辭典》
湍 [ tuān ]
名- 急流。如:「飞湍」、「奔湍」。南朝宋·谢灵运〈七里濑〉诗:「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 水流迅急。如:「湍急」、「湍流」。《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唐·李白〈江上答崔宣城诗:「问我将何事,湍波历几重?」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抵 dǐ《國語辭典》
抵 [ dǐ ]
动- 顶、支撑。如:「手抵著下巴。」、「用根棍子把门抵住。」
- 挡、抗拒。《水浒传·第六三回》:「如今宋江领了兵围城,贼寇浩大,不可抵敌。」
- 价值相当,可互相顶换。如:「抵债」、「一命抵一命」。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互相抵消。如:「收支相抵」。宋·晏殊〈清平乐·春花秋草〉词:「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 到达。如:「安抵家门」、「行抵某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
- 冲突、触犯。如:「你的话前后相抵,矛盾极了!」《汉书·卷四·文帝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通「牴」。
- 投掷。《文选·张衡·东京赋》:「藏金于山,抵璧于谷。」
- 大抵:总括之词。如:「其余情,大抵如此。」
抵 [ zhǐ ]
动- 击、轻敲。《战国策·秦策一》:「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一八首之一:「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北 běi/bèi《國語辭典》
北 [ běi ]
语音 名- 方位名:➊ 相对于「南」而言。如:「北方」、「漠北」。➋ 地图的上方。
- 败逃的军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 在北方或从北来的。如:「北国」、「北风」。《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 向北行。《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鴈北。」
- 失败、败逃。如:「败北」。《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 向北,表示行动的方向。如:「北上」、「北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京索既扼,引师北讨。」
北 [ bèi ]
动- 违反、背叛。《说文解字·北部》:「北,乘也,从二人相背也。」《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通「背」。
北 [ bò ]
读音- (一)之读音。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 退还,不受:盛情难~。
-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 去掉:失~。了(liǎo)~。
浪 làng《國語辭典》
浪 [ làng ]
名- 大的水波。如:「海浪」、「巨浪」。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凡物因振动而起伏如浪的都称为「浪」。如:「声浪」、「麦浪」。唐·陆龟蒙〈樵人十咏〉一○首之五:「争推好林浪,共约归时节。」
- 姓。如晋代有浪逢。
- 放纵不拘、放荡不正。如:「浪荡」、「浪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西湖佳话·雷峰怪迹》:「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
- 虚妄、空。如:「浪得虚名」。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 轻率、随意。如:「浪费」。唐·张籍〈赠王秘书〉诗:「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
浪 [ láng ]
- 参见「浪浪」、「沧浪」等条。
复归(復歸)fù guī
(1).谓去国者归国复位。《左传·成公十八年》:“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復其位曰復归。” 孔颖达 疏:“本无位曰入,本有位曰復归。”《书·太甲序》:“ 太甲 既立,不明。 伊尹 放诸 桐 ,三年,復归于 亳 。”
(2).回复;返回。《老子》:“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是 都介涅夫 给创立出来的名目,指不信神,不信宗教,否定一切传统和权威,要复归那出于自由意志的生活的人物而言。” ——《漢語大詞典》
(2).回复;返回。《老子》:“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是 都介涅夫 给创立出来的名目,指不信神,不信宗教,否定一切传统和权威,要复归那出于自由意志的生活的人物而言。” ——《漢語大詞典》
东 ( 東 ) dōng
东 [ dōng ]
-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 请客出钱的人:作~。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