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忘机对景,咫尺群鸥相认。

黄裳宋代〕《瑶池月(烟波行)

扁舟寓兴,江湖上、无人知道名姓。忘机对景,咫尺群鸥相认。烟雨急、一片篷声碎,醉眼看山还醒。晴云断,狂风信。寒蟾倒,远山影。谁听。横琴数曲,瑶池夜冷。这些子、名利休问。况是物、都归幻境。须臾百年梦,去来无定。向婵娟、留住青春,笑世上、风流多病。蒹葭渚,芙蓉径。放侯印,趁渔艇。争甚。须知九鼎,金砂如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忘机对景咫尺相认

忘机(忘機)wàng jī
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唐 王勃 《江曲孤凫赋》:“尔乃忘机絶虑,怀声弄影。” 宋 司马光 《花庵独坐》诗:“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 明 何景明 《雨后》诗:“沙头莫相识,与尔久忘机。” 清 俞国贤 《归来》诗:“荒圃一区行灌亩,遗书几卷坐忘机。” 郭沫若 《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我完全忘机于幽居的情趣之中。”  ——《漢語大詞典》
对景(對景)duì jǐng
(1).对着眼前景物。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词:“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元 耶律楚材 《河中游西园》诗:“对景怕看红日暮,临池羞照白头新。”
(2).比喻两相符合;对路。《红楼梦》第三三回:“ 袭人 听了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大家説这戏唱得对景。”  ——《漢語大詞典》
咫尺 zhǐ chǐ
(1). 周 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 唐 柳宗元 《石渠记》:“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2).形容距离近。《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淮南子·道应训》:“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唐 牟融 《寄范使君》诗:“未秋为别已终秋,咫尺 娄江 路阻修。”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天昏黑,咫尺莫辨。”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她们乡关咫尺,却因病抛离父母、亲爱的人。”
(3).形容地方狭小。《战国策·赵策二》:“ 舜 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 唐 张祜 《题王右丞山水障》诗之二:“咫尺江湖尽,寻常鸥鸟飞。” 清 厉鹗 《东城杂记·自馀轩》:“虽达官右族,曾不得咫尺园林,可以游目而憇足。”
(4).形容微小;不足道。《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史记·游侠列传序》:“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儕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制》之十九:“盖诚奇伟倜儻之人,岂曰匹夫咫尺之行。”
(5).形容时间短暂。 宋 晁补之 《芳仪怨》诗:“寧知翻手明朝事,咫尺人生不可期。” 元 马谦斋 《沉醉东风·自悟》曲:“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説,咫尺韶华去也。”《新华文摘》1981年第11期:“他几次想说出真情……可是话到舌边卡住了,咫尺间,他失去了最后的勇气。”  ——《漢語大詞典》
群 qún《國語辭典》

群 [ qún ]

  1. 相聚一起的人或物。如:「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2. 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1.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1. 眾多。如:「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2. 成群的。如:「群島」、「群峰」、「群居」。
  1. 群集、成群。如:「群起而攻之。」《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鸥 ( 鷗 ) ōu
鸥 [ ōu ]
     ◎ 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海~。~盟(与鸥鸟为友,借指退隐)。
相认(相認)xiāng rèn
认识;彼此熟悉。 清 陈天华 《猛回头·黄帝肖像后题》:“我和你都是一家骨肉,为什么不相认?” 徐特立 《我的生活》:“住在我对面的一位不相认的预考朋友,送了我一块钱,我才复试了。”淮剧《蓝桥会》:“我和他从小就相认,情投意合像一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