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袁枚清代〕《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语从何起大概安登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记 ( 記 ) jì
记 [ jì ]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
  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
  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
  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
  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语从(语从)
战国策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赵王不听出过虞卿曰为入必语从  ——《韵府拾遗 冬韵》
何起 hé qǐ
谓起于何因。 汉 王充 《论衡·谢短》:“ 秦 何起而燔‘五经’?何感而坑儒生?”  ——《漢語大詞典》
大概 dà gài
亦作“大槩”。
(1).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 宋 欧阳修 《真州东园记》:“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我书其大概焉。”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
(2).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这样,他底生活却很优渥地维持着了,大概有十数年。”
(3).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来又忝在同班,将来补选了,大概总在一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大概 杜 家老太爷已经断了气了,我瞧瞧去。”
(4).一般的,普通的。《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要求老师不认做大概学里门生,竟要把我做个受业弟子才好。”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1. 两端的距离:~度。
      2. 长度大,与“”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长 [ zhǎng ]
      1. 生长,成长:~疮。
      2. 增加:~知识。
      3.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4.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5.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安登 ān dēng
      古代传说中的 神农 母亲名。参阅《竹书纪年·炎帝神农氏纪》《春秋元命苞》、 宋 罗泌 《路史·炎帝神农氏纪》。  ——《漢語大詞典》
      科 kē《國語辭典》

      科 [ kē ]

      1. 等级、品级。《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南朝梁·皇侃·疏:「科,品也。」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古之知己者,不待来求而后施德者也。然则亟来而求者,诚下科也。」
      2. 类别、项目。如:「学科」、「术科」、「内科」、「外科」、「文科」、「理科」。
      3. 机关内分别办事的单位。如:「兵役科」、「文书科」、「人事科」。
      4. 生物学上的分类之一。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相似特征分为若干科。如:「猫科」、「桑科」、「禾本科」。
      5. 法律、条目。如:「作奸犯科」、「金科玉律」。
      6. 国剧中的动作、举止称为「科」。如:「科白」、「插科打诨」。
      7. 量词。计算植物的单位。宋·陈与义〈秋雨〉诗:「是事且置当务本,菜圃已添三万科。」同「棵 」。
      1. 处断、处罚。如:「论罪科刑」。《资治通鉴·卷八一·晋纪三·武帝太康元年》:「有司奏『濬违诏,大不敬,请付廷尉科罪。』」
      函使 hán shǐ
      古时传递书信、文件的人。《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自队主转为函使,尝乘驛过 建兴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高欢 ﹞始有马,得给镇为函使。” 胡三省 注:“凡书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诣 京师 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四节:“ 高欢 家贫,在 平城 服役,富家 娄氏 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 高欢 因此有马,得充函使。”  ——《漢語大詞典》
      报信(報信)bào xìn
      报告消息。 宋 沈作喆 《寓简》卷六:“至名执旗报信,充厮役下陈,号为小底者,亦欣然愿为之。”《西游记》第七四回:“正行间,不见了那报信的老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此时师爷少爷带来的家人,早飞也似的跑进城报信去了。” 闻一多 《荒村》诗:“喂!你报信的人也上那里去了?快去告诉他们--告诉 王 家老三。”  ——《漢語大詞典》
      迟早(遲早)chí zǎo
      或早或晚;早晚。 明 卢象升 《决策待战疏》:“虏拥众远来,迟早必有一犯。”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两家门第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 巴金 《新生·五月二十四日》:“我现在渐渐地明白了,她迟早总是要走的。”  ——《漢語大詞典》
      云尔(云爾)yún ěr
      亦作“ 云耳 ”。
      (1).用于语尾,表示如此而已。《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穀梁传·隐公元年》:“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
      (2).表示限止的语气,相当于“而已”。《孟子·滕文公下》:“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望之,欲以为君。”《孟子·离娄下》:“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明 李贽 《复刘肖川书》:“ 弱侯 是天上人,家事萧条如洗,全不掛意,只知读书云耳。”
      (3).常用于句子或文章的末尾,表示结束。《孟子·公孙丑下》:“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赵岐 注:“云尔,絶语之辞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序》:“既不知其名字远近,故假为之号曰 冥漠君 云尔。” 唐 李翱 《寄从弟正辞书》:“吾故书其所怀以张汝,且以乐言吾道云耳。”
      (4).如此说。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足下又云:‘ 汉 与功臣不薄。’子为 汉 臣,安得不云尔乎!” 晋 葛洪 《神仙传·陈安世》:“二人曰:‘前者云在,旋言不在,何也?’答曰:‘大家君教我云耳。’” 宋 范成大 《晓发纪事》诗:“我岂知天道, 吴 农谚云尔。” 清 唐甄 《潜书·独乐》:“子未识隐者之情,是以云尔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