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列子如可作,御风期方外。

邓云霄明代〕《又赋得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

青莲滴沆瀣,本是清凉界。南薰入古殿,四座生灵籁。

胜会集群贤,披襟仍解带。炎蒸尽洒濯,世虑归澄汰。

一为白雪吟,秋声益澎湃。宦途苦桎梏,远引轻冠盖。

君看嘒嘒蝉,饮露得仙蜕。列子如可作,御风期方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列子可作御风方外

列子 liè zǐ
(1).即 列御寇 ,相传为 先秦 早期道家。
(2).指众士子。《金瓶梅词话》第九七回:“风吹列子归何处?夜夜嬋娟在柳梢。”
(3).方言。军队行进的行列。 沙汀 《记贺龙》三三:“接着我就挤进列子,跟队伍出发了。” 叶紫 《行军散记》一:“我们中间,有两个,他们不由分说地跳出列子,将枪扔给了要好的同伴们。”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可作 kě zuò
再生;复生。《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 与 叔向 游於 九原 ,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韦昭 注:“作,起也。”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噫! 元 人可作,当必貰予。”  ——《漢語大詞典》
御风(御風)yù fēng
(1).乘风飞行。《庄子·逍遥游》:“ 列子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有时朝发 白帝 ,暮到 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宋 苏轼 《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粤诗》:“ 南越 轻綃似碧云,裁为 飞燕 御风裙。”
(2).借指仙家。 宋 苏轼 《和陶郭主簿》诗之二:“愿因骑鲸 李 ,追此御风 列 ,丈夫贵出世,功名岂人杰。”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1.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2.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1.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2.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3.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1.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2.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1. (一)​之又音。
方外 fāng wài
(1).区域、范围之外。方位之外。《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此居於图东方方外。”
(2).域外;边远地区。《史记·三王世家》:“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魏书·程骏传》:“今天下虽謐,方外犹虞。”
(3).京畿之外。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 明肃太后 临朝,一日问宰相曰:‘ 福州 陈絳 ,贜污狼藉,卿等闻否?’ 王沂公 对曰:‘亦颇闻之。’太后曰:‘既闻而不劾,何也?’ 沂公 曰:‘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
(4).世俗礼法之外。《文子·精诚》:“ 老子 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不拘于世,不繫于俗。’”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俯倚金较,仰抚翠盖。雍容暇豫,娱志方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 ( 阮籍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宋 陆游 《白发》诗:“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
(5).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淮南子·俶真训》:“﹝真人﹞骑蜚廉而从敦圄,驰於方外,休乎宇内。” 唐 权德舆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诗:“方外三贤人,惠然来相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妾身拟入空门,顿把红妆净洗……敢进斝于舟中,愿缔盟于方外。”
(6).指方外之人。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顾况 志尚疎逸,近于方外。”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学士文人、布衣方外之属,进书献画,望泽希荣。”
(7).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孔颖达 疏:“‘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