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温庭筠唐代〕《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

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露朝华秋波晚霞

春露
魏晋 无名氏 子夜四时歌 春歌二十首 其九 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魏晋 袁山松 菊诗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唐 顾况 萧郸草书歌 萧子草书人不及,洞庭叶落秋风急。上林花开春露湿,花枝濛濛向水垂。
唐 刘沧 经龙门废寺 唯馀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元 王恽 紫藤花歌 一杯春露助香润,清气贮满诗人脾。  ——《骈字类编》
浥 yì《國語辭典》

浥 [ yì ]

  1. 润湿、沾湿。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宋·陆游 〈浪淘沙·绿树暗长亭〉词:「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
  1. 姓。如汉代有浥安。
朝华(朝華)cháo huá
亦作“ 朝花 ”。
(1).早晨开的花朵。《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晋 陆云 《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之四:“容色贵及时,朝华忌日晏。” 清 彭士望 《冬心》诗:“干直荫十亩,朝花安足荣。”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若夫旨乖比兴,徒尚丽词,朝华已谢,色泽空存,此其弊也。”
(2).木槿的别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木堇》:“ 傅玄 《朝华赋序》曰:‘朝华,丽木也,或谓之洽容,或曰爱老。’” 石声汉 注:“﹝木槿﹞是朝开暮落的花,因此有朝花、朝容等名称。”参见“ 木槿 ”。  ——《漢語大詞典》
秋波 qiū bō
(1).秋天的水波。 唐 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秋波落 泗水 ,海色明 徂徠 。” 唐 温庭筠 《苏武庙》诗:“ 茂陵 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宋 辛弃疾 《菩萨蛮》词:“不似远山横,秋波相共明。”
(2).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南唐 李煜 《菩萨蛮》词:“眼色暗相鉤,秋波横欲流。” 宋 苏轼 《百步洪》诗:“佳人未肯回秋波, 幼舆 欲语防飞梭。”《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娘子和丫鬟舱中坐定了,娘子把秋波频转,瞧着 许宣 。” 叶圣陶 《倪焕之》十:“女郎的步子该怎样把两腿交互着走咯,拈着手帕的那只手该怎样搭在腰间咯,眼光该怎样传送秋波咯……他们都一丝不苟地陈说着,监督着。”
(3).喻指蕴含着的深情。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要说的是直到现在,由事实证明,我才明白了去年京派的奚落海派,原来根柢上并不是奚落,倒是路远迢迢的送来的秋波。”  ——《漢語大詞典》
浸 jìn《國語辭典》

浸 [ jìn ]

  1. 渍、泡在液体中。如:「浸泡」、「浸渍」。
  2. 渗透。《淮南子·原道》:「上漏下湿,润浸北房。」唐·杨烱〈送丰城王少府〉诗:「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1. 渐渐、逐渐。如:「浸渐」。《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金史·卷八三·张浩传》:「其后奢用浸广,盖汝霖有以导之云 。」

浸 [ ​jīn ]

  1. (一)​之又音。
晚霞 wǎn xiá
日落时出现的彩霞。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炊烟四起,晚霞烂然。”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生命的晚霞就要暗下来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