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陶渊明魏晋〕《答庞参军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有数斗酒欢然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有数(有數)yǒu shù
(1).有差别;有等差。《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汉书·文帝纪》:“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2).有技艺。《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之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陆德明 释文:“数,术也。”
(3).指具体的表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穷于有数,追于无形。”
(4).有气数,有因缘。旧谓命中注定。 唐 白居易 《村中留李三固言宿》诗:“如我与君心,相知应有数。”
(5).谓数量不多或极难得。 唐 白居易 《论孟元阳状》:“况 元阳 功效忠勤,天下有数;今以无能者一例除改,无所旌别;臣恐今日已后,无以劝人。”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汪中》:“君往謁时,为述 扬州 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餘言,博徵载籍,贯串史事,天地间有数之文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 文达 硕学鸿才,固为本朝有数人物。” 郭沫若 《今昔集·关于“接受文学遗产”》:“ 庄子 固然是 中国 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 中国 有数的文艺家。”
(6).谓不止一端;不止一个。《礼记·表记》:“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 陆德明 释文:“数,所住反。” 陈澔 集说:“仁有数,言行仁之道,非止一端。”《孔子家语·五仪》:“缅然长思,出於四门。周章远望,覩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 王肃 注:“言亡国故墟,非但一。”
(7).犹言有限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如今朝廷昏溺,正正经经纳钱,就是得了官,也只有数。不能够十分大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员外老年之人,他也周庇得你有数。”
(8).谓了解情况,心中有底。 老舍 《骆驼祥子》四:“ 刘老头子 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 丁玲 《杜晚香·作媳妇》:“ 晚香 不多说话,看着周围的事物,听着家人的议论,心里有数。”  ——《漢語大詞典》
斗酒(鬥酒)dòu jiǔ
亦作“鬭酒”。 比酒量。 唐 杜牧 《街西长句》:“游骑偶同人鬭酒,名园相倚杏交花。” 清 陈维嵩 《菩萨蛮·为竹逸题徐渭文画紫牡丹》词:“年时鬭酒红栏下,一丛姹紫真如画。” 清 陈于王 《燕九竹枝词》之九:“观傍培塿氍毺新,酒市争看鬭酒人。”  ——《漢語大詞典》
闲 ( 閑 閒 ) xián
闲 [ xián ]
  1. 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与“”相对:游手好~。没有~工夫。
  2. 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房。机器别~着。
  3. 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农~。忙里偷~。
  4. 与正事无关的:~谈。~人免进。~话。
  5. 栅栏。
  6. 防御:防~。
饮 ( 飲 ) yǐn
饮 [ yǐn ]
  1. 喝,又特指喝酒:~水思源。~酒。~泣(泪流满面,流到口里,形容悲哀到了极点)。~鸩止渴。
  2. 指可喝的东西:冷~。~料。~食。
  3. 含忍:~恨。~誉(享有盛名,受到称赞)。
  4. 隐没():~羽。
饮 [ yìn ]
  1. 给牲畜水喝:~马。~牛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欢然 huān rán
喜悦貌。讙,通“ 欢 ”。 汉 贾谊 《过秦论中》:“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 宋 文同 《代赵龙图祭孙观文文》:“爰始筮仕,遂高懿烈,才望日伟,讙然众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山神》:“ 益都 李会斗 ,偶山行,值数人籍地饮。见 李 至,讙然并起,曳入座,竞觴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