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苟 gǒu《國語辭典》
苟 [ gǒu ]
副- 姑且、暂且。如:「苟同」、「苟安」、「苟延残喘」。《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 随便、草率。如:「一丝不苟」。
- 如果、假设。《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 乃、才。《楚辞·屈原·离骚》:「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 姓。如汉代有苟参。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名-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遣 qiǎn《國語辭典》
遣 [ qiǎn ]
动- 差使、派发。如:「差遣」、「先遣部队」、「调兵遣将」。《墨子·非儒下》:「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
- 释放、放走。如:「遣散」。《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 放逐、贬谪。汉·王符《潜夫论·贤难》:「及太子问疾,帝令吮痈,有难之色,帝不悦而遣太子。」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 排解、消除。如:「消遣」、「排遣」。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始知贤主人,赠此遣愁寂。」《红楼梦·第五回》:「趁著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 使、令。元·翁森〈四时读书乐〉诗:「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婚嫁 hūn jià
嫁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学婚嫁,莫不为防焉。” 唐 杜荀鹤 《题田家翁》诗:“田翁真快活,婚嫁不离村。”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后出乘舆》:“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 清 方文 《江上望小青山怀倪臣北》诗:“明年婚嫁事粗毕,布衲芒鞵任所从。” ——《漢語大詞典》
累 ( 纍 ) léi/lěi/lèi《國語辭典》
累 [ lěi ]
动- 堆积、集聚。如:「累积」、「日积月累」。《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
- 增加。《韩非子·五蠹》:「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 屡次、连续。如:「累次」、「经年累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 重叠的。《楚辞·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史记·卷七九·范雎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 频频。《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久乱并凉,累侵三辅。」《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累战皆捷,斩获千计。」
累 [ léi ]
名- 绳索。《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唐·成玄英·疏:「累,细绳也。」通「缧」。
- 捆绑。《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
- 参见「累赘 」条。
累 [ lèi ]
动- 操劳、使疲劳。如:「累得直不起腰来。」、「别累著了老人家!」
- 牵涉、牵连。如:「拖累」、「连累」、「受累」、「累及他人」。《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
- 耗损、亏欠。如:「亏累」。《聊斋志异·卷四·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
- 伤害。《书经·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小何伤于面目,大何累于形躯者哉。」
- 托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欲以国累子,子必勿泄也。」《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天其累我以民。」唐·颜师古·注:「累,托也。」
- 疲劳。如:「劳累」、「疲累」、「我好累!」
- 负担。如:「家累」。《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主无所避其累矣。」汉·高诱·注 :「累,犹负也。」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
- 忧患、祸害。《战国策·秦策一》:「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汉·高诱·注:「累,忧。」
- 弊病、过失。《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基础(基礎)jī chǔ
(1).指建筑物的根脚,如墙下之夯土,柱下之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
(2).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毛泽东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一般讲,互助组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四:“到 南洋 去,并没有一定的把握,何不在国内先搞好一个基础,再去募集,也比较容易一些?”
(3).“经济基础”的省称,对“上层建筑”而言。 ——《漢語大詞典》
(2).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毛泽东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一般讲,互助组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四:“到 南洋 去,并没有一定的把握,何不在国内先搞好一个基础,再去募集,也比较容易一些?”
(3).“经济基础”的省称,对“上层建筑”而言。 ——《漢語大詞典》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 指父母之丧:丁~。
伏腊(伏臘)fú là
亦作“ 伏臈 ”。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 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 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漢語大詞典》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 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 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漢語大詞典》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 智慧能力:~质。天~。
- 出身和经历:~格。~历。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