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杜甫唐代〕《绝句六首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黄鸟白鱼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1.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2.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3.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巢 cháo《國語辭典》

巢 [ cháo ]

  1. 鸟类、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窝。如:「鸟巢」、「蜂巢」。《说文解字·巢部》:「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
  2. 住处。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不数月必覆贼巢。」
  3. 乐器名。一种笙。《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十一》:「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
  4. 姓。如东汉时有巢堪。
  1. 筑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鸲鹆来巢。」
黄鸟(黄鳥)huáng niǎo
(1).鸟名。有两说。《尔雅·释鸟》:“皇,黄鸟。” 郭璞 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黄离留,即黄莺。 郝懿行 义疏:“按此即今之黄雀,其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鸟,又名搏黍,非黄离留也。”《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三国 魏 曹植 《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赵幼文 校注:“《诗经·黄鸟篇》序:‘《黄鸟》,哀三良也。’” 唐 李白 《江南春怀》诗:“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清 方文 《送春日偕束茹吉等看牡丹分赋》:“却喜红英犹未落,况闻黄鸟且为懽。”
(2).《诗经·秦风》篇名。《左传·文公六年》:“ 秦伯 任好 卒,以 子车氏 之三子 奄息 、 仲行 、 鍼虎 为殉,皆 秦 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清 姚鼐 《咏古》:“上有《黄鸟》吟,下有寒兔顾。”
(3).《诗·小雅》篇名。《毛诗序》:“黄鸟,刺 宣王 也。” 朱熹 《诗集传》则说是“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翻 fān《國語辭典》

翻 [ fān ]

  1. 反转、覆转。如:「翻身」、「车翻了」。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2. 掀动。如:「翻书」、「翻报纸」。
  3. 越过。如:「翻山越岭」。
  4. 改变。如:「花样翻新」、「翻供」、「翻案」、「翻脸」。
  5. 将某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如:「把这段英文翻成中文。」
  6. 飞翔。如:「众鸟翻飞」。唐·李白〈天台晓望〉诗:「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鼇没。」
  1. 反而。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忠臣翻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
藻 zǎo《國語辭典》

藻 [ zǎo ]

  1. 水草植物的總稱。如:「水藻」、「綠藻」、「海藻」。唐·杜甫〈早行〉:「碧藻非不茂,高帆終日征。」
  2. 華麗的文彩。《文選·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飾以文犀,雕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
  3. 文辭、文章。如:「詞藻」。《文選·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1. 參見「品藻 」條。
白鱼(白魚)bái yú
(1).即白鲦。 唐 李贺 《感讽》诗之六:“调歌送风转,杯池白鱼小。” 王琦 汇解:“白鱼即今之白鯈,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性好羣泳水面。”参见“ 白鰷 ”。
(2).衣服、书籍中的一种蛀虫。通称蠹鱼。《尔雅·释虫》:“蟫,白鱼。” 邢昺 疏:“此衣、书中虫也。一名蟫,一名白鱼,一名蛃鱼,《本草》谓之衣鱼是也。” 宋 黄庭坚 《次韵元实病目》:“要须玄览照境空,莫作白鱼钻蠧简。” 明 徐渭 《春兴》诗之六:“描写 姬姜 三百句,白鱼儘饱小巾箱。”
(3).麦类中的一种害虫。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收种》:“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彊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輒扬治之。”  ——《漢語大詞典》
跳 tiào/táo《國語辭典》

跳 [ tiào ]

  1. 以脚蹬地,使身体往上或向前的动作。如:「跳跃」、「跳远」、「鸡飞狗跳」。《水浒传·第二三回》:「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 吊睛白额大虫来。」
  2. 振动。如:「心跳」、「心惊肉跳」、「眼跳」。《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
  3. 越过。如:「跳行」、「跳级」、「这一页跳过去不看。」
  4. 脱离、逃出。如:「跳出火坑」。《红楼梦·第五回》:「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