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嵯峨如许石,寺欠一镌题。

潘牥宋代〕《江行

急橹鸣鹅鹳,喧滩闹鼓励。
风随山曲折,船与浪高低。
春浅霜连夜,天随月半溪。
嵯峨如许石,寺欠一镌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嵯峨如许镌题

嵯峨 cuó é
(1).山高峻貌。《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山气巃嵸兮石嵯峨,谿谷崭巖兮水曾波。” 王逸 注:“嵯峨嶻嶭,峻蔽日也。” 唐 唐彦谦 《送许户曹》诗:“将军楼船发浩歌,云檣高插天嵯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投吴》:“宝殿嵯峨对紫宸,帘櫳映碧云。” 峻青 《海滨仲夏夜》:“这儿的山,没有 江 南的山那样纤巧秀丽,但却非常雄伟、嵯峨。”
(2).指高耸的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欧阳公 謫 夷陵 时,诗云:江上孤峰蔽緑萝,县楼终日对嵯峨。”
(3).屹立。 唐 姚合 《送潘传秀才归宣州》诗:“ 李白 坟三尺,嵯峨万古名。” 宋 范成大 《春日览镜有感》诗:“习气不解老,壮心故嵯峨。” 清 侯方域 《与任王谷论文书》:“运骨於气者,如纵舟长江大海间……苟能操舵覘星,立意不乱,亦自可免漂溺之失。此 韩 欧 诸子所以独嵯峨於中流也。” 柳亚子 《论诗六绝句》之四:“ 浙 西一老自嵯峨,门下诗人亦未讹。”
(4).坎坷不平。 明 钱士升 《满庭芳》词:“往事千端,閒愁万斛,世情无数嵯峨。”
(5).形容盛多。《文选·陆机〈前缓声歌〉》:“长风万里举,庆云鬱嵯峨。” 刘良 注:“嵯峨,云盛貌。” 唐 韦应物 《送苏评事》诗:“嵯峨夏云起,迢递山川永。”  ——《漢語大詞典》
如许(如許)rú xǔ
(1).像这样。《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 李贤 注:“言何遽如许为事。”《南史·文学传·高爽》:“取笔书鼓云:‘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面皮如许厚,受打未詎央。’” 宋 范成大 《盘龙驿》诗:“行路如许难,谁能不华髮。” 清 黄遵宪 《海行杂感》诗之四:“怪他一白清如许,水亦轮迴变化来。”
(2).这么些,这么多。 唐 李义府 《咏乌》:“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元 姚燧 《凭阑人》曲:“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 鲁迅 《呐喊·故乡》:“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如:枉费如许工力。  ——《漢語大詞典》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1.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2.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3.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4.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1. 量词:➊ ​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寺 sì《國語辭典》

寺 [ sì ]

  1. 古代的官舍、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说文解字·寸部》:「寺,廷也。」《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2. 佛教的庙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如:「少林寺」、「善导寺」。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诗:「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3. 宦官。如:「寺人」、「阉寺」。《洛阳伽蓝记·卷一·昭仪尼寺》:「太后临朝,阍寺专宠。」
欠 qiàn《國語辭典》

欠 [ qiàn ]

  1. 累的时候,张嘴呵气。如:「呵欠」。《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汉·郑玄·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
  2. 肢体稍上提移。如:「欠身」。《红楼梦·第九七回》:「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著他。」
  3. 借人财物未还或该给而未给。如:「欠帐」、「欠薪水」。《红楼梦·第五回》:「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4. 缺少。如:「你还欠多少?」、「这盘菜欠点儿盐。」
  1. 不够、缺乏。语气较「不」稍委婉。如:「欠安」、「欠妥」、「欠考虑」。
  1. 债务。如:「旧欠未清」。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镌题(鐫題)juān tí
在金石器物上刻写。 唐 白居易 《读灵澈诗》诗:“ 东林寺 里西廊下,石片鐫题数首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