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连衡休易从游说,厝火当忧卧积薪。

施枢宋代〕《读真西山奏疏

戎狄从来不可凭,谁令汉祖议和亲。
连衡休易从游说,厝火当忧卧积薪。
黯在淮南谋自寝,亮亡司马志方伸。
本强始见遐冲折,信是经纶直要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连衡从游厝火积薪

连衡(連衡)lián héng
(1). 战国 时 张仪 游说六国共同事奉 秦国 称连衡,与 苏秦 说六国联合抗 秦 叫合纵相对。《荀子·赋》:“以能合纵,又善连衡。”《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是时, 商君 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鬭诸侯。” 明 王錂 《春芜记·庆寿》:“连衡而后, 嬴秦 肆虐。”
(2).结盟;联合。《南齐书·张融周颙传赞》:“务在连衡,不谋销印。”《隋书·柳庄传》:“时 梁 之将帅咸潜请兴师,与 尉迥 等为连衡之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彼时以京师长随,连衡成局,有忠於主人者,共排挤之。”
(3).比配;比肩。《晋书·食货志》:“於是 王君夫 、 武子 、 石崇 等更相夸尚,舆服鼎俎之盛,连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之树。”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兴尼寺》:“为君共 尧 舜 连衡,为臣与 伊 皋 等迹。”《周书·苏绰传论》:“则 舜 、 禹 、 汤 、 武 之德可连衡矣, 稷 、 契 、 伊 、 吕 之流可比肩矣。”
(4).谓多。《文选·陆机〈辩亡论上〉》:“謨臣盈室,武将连衡。” 李善 注:“ 包咸 《论语注》曰:衡,軛也。戎车,武将所驾,故以连衡喻多也。”  ——《漢語大詞典》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1.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2.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1.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3.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4.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2.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从游(從游)cóng yóu
亦作“ 从游 ”。
(1).随从出游。《论语·颜渊》:“ 樊迟 从游於 舞雩 之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喜从游,遇 长沮 、 桀溺 、 荷蓧丈人 。”
(2).与之相游处。谓交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生 见谓之曰:‘吾闻 沛公 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余尝登门,出近作《赠别》长短句以示公……公赏诵久之。是后,从游颇密。”
(3).随从求学。 明 徐爱 《〈传习录〉卷上‘按语’》:“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驪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 爱 备録平时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证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厝火 cuò huǒ
      “厝火积薪”的简缩语。喻隐伏的危机。 明 沈钦圻 《咏史》诗:“但识凭江险,而忘厝火危。” 清 吴伟业 《焦桐》诗:“ 汉 家忘厝火,絶调过江来。” 清 黄宗羲 《施忠介墓碑铭》:“岛寇时入犯,皆有内主,公破其墙壁,销其厝火。欲使全 闽 兵力不归一代,盖其所虑者深也。”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1.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3. 指父母之丧:丁~。
      卧 wò
      卧 [ wò ]
      1. 睡倒,躺或趴:~倒。~铺。~室。~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传中”)。~槽。~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虎(喻潜藏着人才)。
      2. 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个鸡子儿。
      积薪(積薪)jī xīn
      (1).积聚木柴。《墨子·备城门》:“城下州道内,百步一积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涂之。”《国语·周语中》:“虞人入材,甸人积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夫人自闻 晋君 见获,便携太子服丧服,徒步出宫,至於后园崇臺之上,立草舍而居。臺下俱积薪数十层,送饔飱者履薪上下。”
      (2).指积聚的木柴。《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 陈良 等﹞即将数千骑至校尉府,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 元 袁桷 《愍誓·哀谢先生》:“燃积薪以逞安兮,羣豢食而自戏。”
      (3).《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后以“积薪”喻隐伏危机。《后汉书·黄琼传》:“前 白马 令 李云 ,指言宦官罪秽宜诛,皆因众人之心,以救积薪之敝。”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於戏!邦势若此,念积薪之已然;民力几何,惧奔駟之将败。” 清 谭莹 《寄怀徐铁生大令》诗之四:“幕府谈兵大有人,东南重镇太平民;督师郤令同孤注,所主原期似积薪。”
      (4).《汉书·汲黯传》:“ 黯 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儻使士有澹雅若 严君平 ,清廉如 段干木 ,与僕易地而处,亦将弹鋏告劳,积薪为恨。” 宋 苏轼 《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誚,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制》:“大破累年之留滞,用昭新政之清夷,积薪之流,半登于啟事。”《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积薪之嘆,捷径多窘步之忧。”
      (5).喻后来居上。 黄人 《〈清文汇〉序》:“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一入今朝,则又兼收并畜,大会细入,两京、三 唐 ,不免积薪之愧, 姬 孔 之际,於斯为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