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疏涤(疏滌)shū dí
(1).疏浚清理;疏通清除。《通典·礼七二》:“阜成百穀,疏涤三川。”《元史·河渠志二》:“ 运河 在 扬州 之北。 宋 时尝设军疏涤, 世祖 取 宋 之后,河渐壅塞。” 明 李东阳 《孙家渡神祠记》:“顾其经画区处之方,疏涤障塞之力,财成辅相之事,则神必有待乎人。”
(2).引申为周济。《明史·邹缉传》:“非省躬责己,大布恩泽,改革政化,疏涤天下穷困之人,不能回上天谴怒。”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周济。《明史·邹缉传》:“非省躬责己,大布恩泽,改革政化,疏涤天下穷困之人,不能回上天谴怒。”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几何(幾何)jǐ hé
(1).犹若干,多少。《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马瑞辰 通释:“尔居徒几何,即言尔徒几何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於是 始皇 问 李信 :‘吾欲攻取 荆 ,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新唐书·李多祚传》:“﹝ 张柬之 ﹞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小子费亦不貲矣!家私几何,乃如此胡为耶!”《老残游记》第三回:“ 高公 又问:‘药金请教几何?’” 郭小川 《春歌》之二:“战斗的诗情能装千筐万箩,而我的笔墨呢,又有几何!”
(2).数学中的一门分科。详“ 几何学 ”。 ——《漢語大詞典》
(2).数学中的一门分科。详“ 几何学 ”。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秽 ( 穢 ) huì
秽 [ huì ]
- 肮脏:~恶(è)。~浊。污~。
- 丑恶的:~行(xíng)。~迹。~气。~语。淫~。自惭形~。
- 田中多杂草,荒芜。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動-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 同「復 」(一)。
复 [ fòu ]
- 同「復 」(二)。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臭 chòu/xiù《國語辭典》
臭 [ chòu ]
名- 难闻的气味。与「香」相对。如:「腥臭」、「口臭」、「铜臭」。
- 恶名,不好的名声。如:「遗臭万年」。《晋书·卷九八·桓温传》:「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 味道难闻的。如:「臭汗」、「臭屁」、「好臭喔!」。
- 丑恶的、令人厌恶的。如:「别摆一副臭架子!」、「她整天摆著一张臭脸。」
- 狠狠的。如:「臭骂一顿。」《儒林外史·第六回》:「揪著头发,臭打一顿。」
臭 [ xiù ]
名- 气味。如:「水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液体。」《易经·系辞上》:「其臭如兰。」
- 闻。《荀子·礼论》:「三臭之,不食也。」通「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