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危 wēi《國語辭典》
危 [ wéi ]
形- 不安全。如:「危险」。《左传·昭公十八年》:「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
- 病重。如:「病危」、「垂危」。《隋书·卷六三·元寿传》:「又命其子舍危惙之母,为聚敛之行。」《聊斋志异·卷二·耿十八》:「新城耿十八,病危笃,自知不起。」
- 高耸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宋·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诗:「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 正直的。如:「危言」、「危行」。
- 不正的、偏颇的。《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 艰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 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 恐惧、不安。《战国策·西周策》:「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 伤害。《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汉·王充《论衡·答佞》:「谗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
- 屋脊。《史记·卷四四·魏世家》:「痤因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宋·苏轼〈凌虚台记〉:「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 姓。如宋代有危祜。
微 wēi《國語辭典》
微 [ wéi ]
動- 隱匿。《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 無、沒。《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
- 非、不是。《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然而以理義斲削,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
- 精妙幽深。《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 細小。如:「細微」、「具體而微」。
- 卑賤。如:「人微言輕」、「出身寒微」。《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聊齋志異·卷一○·臙脂》:「而又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為千人所窺指。」
- 衰落。如:「衰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
- 少。《禮記·祭義》:「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 昏暗不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文選·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 暗中、祕密。如:「微行」。《漢書·卷四五·伍被傳》:「淮南王陰有邪謀,被數微諫。」唐·柳宗元〈童區寄傳〉:「童微伺其睡,以縳背刃,力上下得絕。」
- 伺探。《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漢書·卷九二·游俠傳·郭解傳》:「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 稍、略。如:「稍微」、「略微」。《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微虎。
微 [ wēi ]
- (一)之又音。
相对(相對)xiāng duì
(1).面对面;相向。《仪礼·士昏礼》:“妇乘以几,从者二人,坐持几相对。”《后汉书·乌桓鲜卑传》:“父子男女相对踞蹲。” 唐 元稹 《与李十一夜饮》诗:“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犹孤。” 宋 李师中 《菩萨蛮》词:“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茅盾 《色盲》五:“不敢冒昧,不好意思冒昧:这是他和可爱的女子相对时常常感得的本能上的拘束。”
(2).相符;相称。 唐 韩愈 《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红楼梦》第三二回:“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
(3).两相对应或对立。《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 周 , 程伯休甫 其后也” 唐 司马贞 索隐:“今总称 伯林甫 是 重 黎 之后者,凡言地则举天,称 黎 则兼 重 ,自是相对之文。”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反者,屈伸聚散相对之谓。” 丁玲 《母亲》三:“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有两个相对的意见。”
(4).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跟“绝对”相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它们虽是相对的纪元,却通向绝对的未来。”
(5).比较的。 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那时候是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候嘛。”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特别是孩子剧团,在他的指导之下加强了内部学习,而在巡回工作中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漢語大詞典》
(2).相符;相称。 唐 韩愈 《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红楼梦》第三二回:“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
(3).两相对应或对立。《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 周 , 程伯休甫 其后也” 唐 司马贞 索隐:“今总称 伯林甫 是 重 黎 之后者,凡言地则举天,称 黎 则兼 重 ,自是相对之文。”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反者,屈伸聚散相对之谓。” 丁玲 《母亲》三:“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有两个相对的意见。”
(4).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跟“绝对”相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它们虽是相对的纪元,却通向绝对的未来。”
(5).比较的。 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那时候是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候嘛。”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特别是孩子剧团,在他的指导之下加强了内部学习,而在巡回工作中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漢語大詞典》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动-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体认(體認)tǐ rèn
体察认识。 宋 张载 《张子语录·后录下》:“大抵心与性情,似一而二,似二而一,此处最当体认。”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每日能体认所行善恶。” 茅盾 《子夜》三:“这多年以来,她虽然已经体认了不少的‘现实的真味’,然而还没足够到使她知道她的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丈夫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厂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名-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名-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 姓。如漢代有要競。
-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研精 yán jīng
(1).尽心;专心。 三国 魏 曹操 《请爵荀彧表》:“ 彧 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鋭,以抚庶事。”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
(2).穷究精义。《后汉书·卢植传》:“少与 郑玄 俱事 马融 ,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晋 张华 《励志》诗:“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躭道,安有幽深。”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 朱穆 好学,中食忘飱; 譙周 研精,欣然独笑。”
(3).犹精研。《后汉书·曹褒传》:“﹝ 褒 ﹞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羣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宋 范仲淹 《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寘状》:“﹝ 寀 ﹞幼有俊材,服膺儒术,研精道训,务究本源。”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士之欲得志於时者,莫不研精学问,标新领异,以自取重。” ——《漢語大詞典》
(2).穷究精义。《后汉书·卢植传》:“少与 郑玄 俱事 马融 ,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晋 张华 《励志》诗:“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躭道,安有幽深。”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 朱穆 好学,中食忘飱; 譙周 研精,欣然独笑。”
(3).犹精研。《后汉书·曹褒传》:“﹝ 褒 ﹞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羣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宋 范仲淹 《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寘状》:“﹝ 寀 ﹞幼有俊材,服膺儒术,研精道训,务究本源。”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士之欲得志於时者,莫不研精学问,标新领异,以自取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