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载 ( 載 ) zǎi/zài
载 [ zǎi ]
-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 充满:怨声~道。
-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 姓。
哦 ó/ò/é《國語辭典》
哦 [ é ]
动- 吟唱、吟咏。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对树二松,日哦其间。」宋·杨万里〈雨夜〉诗:「岁晚能无感,诗成只独哦。」
哦 [ ó ]
叹- 表惊悟或领会的语气。如:「哦!您就是孙先生。」、「哦!我明白了。」
长短(長短)cháng duǎn
(1).长和短。指距离、时间。《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 石夷 ,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晋 向秀 《难嵇叔夜〈养生论〉》:“若性命以巧拙为长短,则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 、 孔 ,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復疏于导养邪?顾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夫良知之於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於方圆长短也。” 巴金 《秋》二九:“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是合着节拍的。”
(2).偏指长或长度。《齐民要术·薕》引 汉 杨孚 《异物志》:“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 宋 苏轼 《私试策问》之四:“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水浒传》第二四回:“便将出那綾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3).长处和短处。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二》:“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清 唐甄 《潜书·讲学》:“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4).偏指长处、正确之处。《汉书·张汤传》:“有郎功高不调,自言, 安世 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絶不许。”
(5).偏指短处、错误之处。《史记·酷吏列传》:“﹝ 寧成 ﹞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宋 苏轼 《上皇帝书》:“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刘贡父 平生未尝议人长短,有不韙,必面折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而议论邻居的长短,都是婆婆妈妈的恶习。”
(6).犹关系、牵涉。 萧红 《牛车上》:“人们说是‘告示,告示’,可是告的什么?我也不懂那一套……‘告示’倒知道是官家的事情,与我们做小民的有什么长短!”
(7).高和下,优和劣。《北史·独孤罗传》:“诸弟见 罗 少长贫贱,每轻侮,不以兄礼事之。然性长者,亦不与诸弟校竞长短。后由是重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
(8).攻讦;责难。《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郗虑 持节策命公为 魏公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郗虑 ﹞遂与 融 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 曹操 )以书和解之。”《北史·虞庆则传》:“﹝ 虞庆则 与 杨素 ﹞遂互相长短。” 元 徐阳辉 《有情痴》:“好文章中不得时人目,开着口随他长短,捏着笔一任批驳。”
(9).情由;情况。《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徐盛 从 江 内去, 丁奉 从旱路去,都到 南屏山 七星坛 前,休问长短,拿住 诸葛亮 ,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老婆见他汉子来家,满心欢喜,一面接了行李,与他拂了尘土,问他长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这一回,你一来,他准是看上你啦,老是跟我打听你的长短。”
(10).指死亡等意外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箇孩子,要有箇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巴金 《秋》四一:“万一我有什么长短,婆,妈,请你们好好地看待 孙少奶 。”
(11).犹反正、终究。 隋 崔仲方 《夜作巫山》诗:“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宋 陆游 《后春愁曲》:“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 金 萧贡 《读火山莹禅师卷》诗:“长短都归一梦中,身前身后两无穷。”
(12).指长短术。《史记·酷吏列传》:“ 边通 ,学长短,刚暴彊人也,官再至 济南 相。”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长短术兴於 六国 时。行长入短,其语隐谬,用相激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暨 战国 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
(13).指长短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逢》:“ 逢 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 明 何景明 《〈王右丞诗集〉序》:“顾集中长短混列,欲考体制以求作者之意,实烦简閲。乃略加编定,稍用己意去取之。”参见“ 长短句 ”。 ——《漢語大詞典》
(2).偏指长或长度。《齐民要术·薕》引 汉 杨孚 《异物志》:“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 宋 苏轼 《私试策问》之四:“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水浒传》第二四回:“便将出那綾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3).长处和短处。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二》:“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清 唐甄 《潜书·讲学》:“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4).偏指长处、正确之处。《汉书·张汤传》:“有郎功高不调,自言, 安世 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絶不许。”
(5).偏指短处、错误之处。《史记·酷吏列传》:“﹝ 寧成 ﹞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宋 苏轼 《上皇帝书》:“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刘贡父 平生未尝议人长短,有不韙,必面折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而议论邻居的长短,都是婆婆妈妈的恶习。”
(6).犹关系、牵涉。 萧红 《牛车上》:“人们说是‘告示,告示’,可是告的什么?我也不懂那一套……‘告示’倒知道是官家的事情,与我们做小民的有什么长短!”
(7).高和下,优和劣。《北史·独孤罗传》:“诸弟见 罗 少长贫贱,每轻侮,不以兄礼事之。然性长者,亦不与诸弟校竞长短。后由是重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
(8).攻讦;责难。《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郗虑 持节策命公为 魏公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郗虑 ﹞遂与 融 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 曹操 )以书和解之。”《北史·虞庆则传》:“﹝ 虞庆则 与 杨素 ﹞遂互相长短。” 元 徐阳辉 《有情痴》:“好文章中不得时人目,开着口随他长短,捏着笔一任批驳。”
(9).情由;情况。《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徐盛 从 江 内去, 丁奉 从旱路去,都到 南屏山 七星坛 前,休问长短,拿住 诸葛亮 ,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老婆见他汉子来家,满心欢喜,一面接了行李,与他拂了尘土,问他长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这一回,你一来,他准是看上你啦,老是跟我打听你的长短。”
(10).指死亡等意外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箇孩子,要有箇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巴金 《秋》四一:“万一我有什么长短,婆,妈,请你们好好地看待 孙少奶 。”
(11).犹反正、终究。 隋 崔仲方 《夜作巫山》诗:“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宋 陆游 《后春愁曲》:“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 金 萧贡 《读火山莹禅师卷》诗:“长短都归一梦中,身前身后两无穷。”
(12).指长短术。《史记·酷吏列传》:“ 边通 ,学长短,刚暴彊人也,官再至 济南 相。”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长短术兴於 六国 时。行长入短,其语隐谬,用相激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暨 战国 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
(13).指长短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逢》:“ 逢 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 明 何景明 《〈王右丞诗集〉序》:“顾集中长短混列,欲考体制以求作者之意,实烦简閲。乃略加编定,稍用己意去取之。”参见“ 长短句 ”。 ——《漢語大詞典》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名-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音节(音節)yīn jié
(1).乐声的节奏。《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曹操 ﹞闻 衡 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閲试音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予家旧有婢,亦善作此曲,音节皆妙。”《老残游记》第十回:“你就半啸半击磬,帮衬帮衬音节罢。”
(2).指诗歌中的节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製,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宋 苏轼 《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独喜诵君诗,《咸》《韶》音节缓。”《元史·儒学传二·杨载》:“诗当取材於 汉 魏 ,而音节则以 唐 为宗。”
(3).亦称“ 音缀 ”。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在汉语里,一般讲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漢語大詞典》
(2).指诗歌中的节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製,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宋 苏轼 《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独喜诵君诗,《咸》《韶》音节缓。”《元史·儒学传二·杨载》:“诗当取材於 汉 魏 ,而音节则以 唐 为宗。”
(3).亦称“ 音缀 ”。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在汉语里,一般讲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韶钧(韶鈞)sháo jūn
《韶》乐和钧天广乐。亦泛指优美的乐曲。 宋 曾巩 《郊祀庆成》诗:“还宫动前蹕,喜气入《韶》钧。” 明 宋濂 《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璇玉缀而瑶珠悬,《韶》钧鸣而律吕谐。” 清 恽敬 《〈坚白石斋诗集〉序》:“使彼数诗人者为游歌之作,燕喜之章,何尝不鏘然如《韶》钧,蔚然如虎凤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