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无己(無己)wú jǐ
(1).犹无我。《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太上无己,其次无名。”
(2).不固执己见。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无己,故学莫先於克己。” ——《漢語大詞典》
(2).不固执己见。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无己,故学莫先於克己。” ——《漢語大詞典》
许 ( 許 ) xǔ/hǔ
许 [ xǔ ]
- 应允,认可:~可。允~。特~。
- 承认其优点:赞~。嘉~。
- 预先答应给与:~诺。
-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 或者,可能:也~。或~。
- 处,地方:何~人。
-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 这样:如~。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 姓。
-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令 líng/lǐng/lìng《國語辭典》
令 [ lìng ]
名- 命令、法令。如:「军令」、「人事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 时节。如:「节令」、「夏令」。《镜花缘·第三九回》:「喜得正是小阳春当令,还不甚冷。」
- 词、曲中小令的简称。
- 姓。如汉代有令勉。
- 发布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使、让。《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 好的、善的。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郑玄·笺:「令,善也。」
- 敬辞。用以尊称他人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今人都只限用于尊称对方之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令堂」、「令婿」。
参 ( 參 ) cān/shēn/cēn/sān《國語辭典》
参 [ sān ]
名- 三的大寫。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名-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社 shè《國語辭典》
社 [ shè ]
名- 传说中的土地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 祭土地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 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如:「春社」、「秋社」。
- 祭土地神的典礼。《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 为工作、生活或共同目标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如:「报社」、「通讯社」、「合作社」、「学社」。
- 姓。如元代有社佑。
- 祭祀土地神。《书经·召诰》:「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庭坚(庭堅)tíng jiān
古代相传为 高阳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见《左传·文公十八年》。详“ 八愷 ”。 ——《漢語大詞典》
端的 duān dì
(1).真的;确实。 宋 晏殊 《凤衔杯》词:“端的自家心下、眼中人,到处里,觉尖新。” 元 杨樵云 《满庭芳·影》词:“溪桥断,梅花晴雪,端的白三分。”《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2).到底;究竟。《西游记》第七四回:“端的是什么妖精,他敢这般短路。”
(3).始末;底细。 宋 柳永 《征部乐》词:“凭谁去花衢觅,细説此中端的。”《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夫人到京便知端的,休得忧虑。”
(4).凭准。 宋 晏几道 《六幺令》词:“还是南云少,锦字无端的。” ——《漢語大詞典》
(2).到底;究竟。《西游记》第七四回:“端的是什么妖精,他敢这般短路。”
(3).始末;底细。 宋 柳永 《征部乐》词:“凭谁去花衢觅,细説此中端的。”《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夫人到京便知端的,休得忧虑。”
(4).凭准。 宋 晏几道 《六幺令》词:“还是南云少,锦字无端的。”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前身 qián shēn
(1).佛教语。犹前生。《晋书·羊祜传》:“ 祜 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 祜 即诣邻人 李氏 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 李氏 悲惋。时人异之,谓 李氏 子则 祜 之前身也。” 唐 白居易 《昨日复今辰》诗:“所经多故处,却想似前身。”《红楼梦》第一○三回:“离别来十九载,面色如旧,必是修炼有成,未肯将前身説破。”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第十章第二节:“ 陶弘景 虽然是道教徒,但他晚年宣扬自己前身是佛教中的 胜力菩萨 投胎下凡来渡众生的。”参见“ 前生 ”。
(2).指事物演变中原来的组织形态或名称。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农民--这是 中国 工人的前身。” 巴金 《家》六:“只要能够买到的他们都买了,甚至《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也被那个老店员从旧书堆里检了出来送到他们的手里。” 马南邨 《燕山夜话·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当时煤窑的出现毕竟是一种新鲜事物,那些窑主们毕竟是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前身,那些窑工们也毕竟是后来的无产阶级的前身。”
(3).上衣、袍子等前面的部分。 ——《漢語大詞典》
(2).指事物演变中原来的组织形态或名称。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农民--这是 中国 工人的前身。” 巴金 《家》六:“只要能够买到的他们都买了,甚至《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也被那个老店员从旧书堆里检了出来送到他们的手里。” 马南邨 《燕山夜话·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当时煤窑的出现毕竟是一种新鲜事物,那些窑主们毕竟是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前身,那些窑工们也毕竟是后来的无产阶级的前身。”
(3).上衣、袍子等前面的部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