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官祈祷聊具文,饥声嗷嗷恬不闻。
姚勉〔宋代〕《赠黄道士思成祈雨感应》
丁巳孟秋春戊午,不雨三时嗟旱苦。
低田高垅皆黄埃,佳种几成不入土。
富家仓廪铁灌锁,民腹为雷泪为雨。
更迟十日天不问,血肉磨牙总豺虎。
悬官祈祷聊具文,饥声嗷嗷恬不闻。
山中道士睡不着,鞭龙起电驱风云。
天瓢点滴翻骏马,一日甘霖遍天下。
尽将昨夜赤千里,化作今朝青四野。
农家笑语无愁声,指日可望天太平。
熙朝真主圣且明,汉雨不待宏羊烹。
或言天民天自恤,或夸调燮有新术。
山中道士不言功,饱饭熟睡听松风。
低田高垅皆黄埃,佳种几成不入土。
富家仓廪铁灌锁,民腹为雷泪为雨。
更迟十日天不问,血肉磨牙总豺虎。
悬官祈祷聊具文,饥声嗷嗷恬不闻。
山中道士睡不着,鞭龙起电驱风云。
天瓢点滴翻骏马,一日甘霖遍天下。
尽将昨夜赤千里,化作今朝青四野。
农家笑语无愁声,指日可望天太平。
熙朝真主圣且明,汉雨不待宏羊烹。
或言天民天自恤,或夸调燮有新术。
山中道士不言功,饱饭熟睡听松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悬 ( 懸 ) xuán
悬 [ xuán ]
- 挂,吊在空中:~垂。~吊。~梯。~河。~心。~念(a.挂念;b.文艺作品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今后命运的伏笔)。~梁刺股。
- 没有着落,没有结束:~断。~案。~而未决。
- 距离远:~隔。~殊。
- 危险:~崖。~乎(“乎”读轻声)。
- 公开提示:~赏。
官 guān《國語辭典》
官 [ guān ]
名- 在政府机关担任公职的人。如:「县官」、「法官」、「贪官污吏」。《字汇·宀部》:「官,宦也。」《书经·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 宦吏的居处。《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 职位、官职。如:「辞官归隐」。汉·王充《论衡·命禄》:「智虑深而无财,才能高而无官。」
- 对人的尊称。如:「看官」、「客官」。
- 生物体中负责某种独立机能的组织。如:「器官」、「感官」、「五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 姓。如宋代有官熙。
- 任命、授职。《礼记·学记》:「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汉·曹操〈论吏士行能令〉:「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 任职。《礼记·杂记下》:「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官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
- 国家的、政府的。如:「官费」、「官仓」、「官方说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 序》:「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于建康官舍。」
祈祷(祈禱)qí dǎo
(1).向神祝告求福。《后汉书·栾巴传》:“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貲产以祈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班固 之祀 蒙山 ,祈祷之诚敬也。”《明史·张居正传》:“亡何, 居正 病……四閲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 清 唐孙华 《喜雨》诗:“祈祷通精诚,及时膏润足。”
(2).宗教仪式之一。信仰宗教的人向天地神佛祷告,祈福免灾。含有赞美、感谢、告白、请求等意。各教都有。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那不分快慢的说话,是教堂里牧师祈祷时所用的,严肃极了,庄严极了。” ——《漢語大詞典》
(2).宗教仪式之一。信仰宗教的人向天地神佛祷告,祈福免灾。含有赞美、感谢、告白、请求等意。各教都有。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那不分快慢的说话,是教堂里牧师祈祷时所用的,严肃极了,庄严极了。” ——《漢語大詞典》
聊 liáo《國語辭典》
聊 [ liáo ]
名- 乐事、兴趣。《楚辞·王逸·九思·逢尤》:「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汉·王延寿·注:「聊,乐也。」
- 姓。如汉代有聊仓。
- 藉、依赖。如:「民不聊生」。《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 闲谈。如:「聊天」、「闲聊」。
- 姑且、暂且。如:「聊备一格」、「聊表寸心」。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三五:「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具文 jù wén
(1).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 颜师古 注:“虽有其文,而实不副也。”《明史·忠义传三·邢国玺》:“时帝以修城郭、练民兵、储糗粮、备戎器四事课天下,有司率视为具文,惟 国璽 奉行如詔。” 邹韬奋 《英勇抗战三年中的五一节》:“工人以很大很久的牺牲争得的八小时制的法令竟等于具文,于是激起了劳动界的反抗。”
(2).形诸文辞。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 齐侯 献捷’之类是也。” ——《漢語大詞典》
(2).形诸文辞。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 齐侯 献捷’之类是也。” ——《漢語大詞典》
饥 ( 飢 饑 ) jī
饥 [ jī ]
- 饿:~饿。~民。~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餐渴饮。~寒交迫。~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
- 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荒。~馑(灾荒)。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 名誉:名~。
-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嗷嗷 áo áo
亦作“嗸嗸”。
(1).哀鸣声;哀号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陆德明 释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注:“嗸,同嗷。嗷嗷,雁哀鸣声。”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宋 欧阳修 《绿竹堂独饮》诗:“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 清 赵翼 《二麦将收连旬大雨感赋》诗:“米价经年节节高,茅簷待哺正嗷嗷。”《当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头搁在儿子肩头,突然嗷嗷大哭起来。”
(2).叫呼声;叫喊声。《楚辞·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嗷嗷,呼声也。” 管桦 《小英雄雨来》:“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的有!枪毙的有!’”
(3).众口愁怨声。 汉 贾谊 《过秦论》:“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嗷嗷”。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小人道长,则 檮杌 比肩,颂声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 胡三省 注:“嗷嗷,众口愁声。”
(4).形容众声喧杂。《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嗸嗸。” 颜师古 注:“嗸嗸,众声也。”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夫惟万目睽睽以具瞻政府,万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后政府之职庶克举矣。” ——《漢語大詞典》
(1).哀鸣声;哀号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陆德明 释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注:“嗸,同嗷。嗷嗷,雁哀鸣声。”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宋 欧阳修 《绿竹堂独饮》诗:“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 清 赵翼 《二麦将收连旬大雨感赋》诗:“米价经年节节高,茅簷待哺正嗷嗷。”《当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头搁在儿子肩头,突然嗷嗷大哭起来。”
(2).叫呼声;叫喊声。《楚辞·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嗷嗷,呼声也。” 管桦 《小英雄雨来》:“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的有!枪毙的有!’”
(3).众口愁怨声。 汉 贾谊 《过秦论》:“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嗷嗷”。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小人道长,则 檮杌 比肩,颂声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 胡三省 注:“嗷嗷,众口愁声。”
(4).形容众声喧杂。《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嗸嗸。” 颜师古 注:“嗸嗸,众声也。”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夫惟万目睽睽以具瞻政府,万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后政府之职庶克举矣。” ——《漢語大詞典》
恬 tián《國語辭典》
恬 [ tián ]
形- 安适、安然。如:「恬适」。《淮南子·精神》:「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
- 安静、清静。如:「恬静」。《红楼梦·第一○二回》:「路上风恬浪静,合家不必挂念。」
- 淡泊。如:「恬淡」。
- 淡漠。《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晋书·卷四九·谢鲲传》:「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 出名,有名望:~人。~达。
- 名声:令~(好名声)。丑~。
-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