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直言不惮方威灵,本朝未尝言罪人。

姚勉宋代〕《潘吴二察甚振风采刘仲山有诗因次其韵

国家元气几如发,章李以来几台察。
翻盆窥瓮若不闻,射影含沙但潜发。
坦途自诧忘羊肠,坚冰恐已在履霜。
熙丰旧人正伺隙,乃尔寂寂无精光。
抨弹已上旨宣谕,谏不能行法当去。
老乌欲食不再鸣,幸有新来柏台疏。
蛰霆忽击聩者惊,不待数月如阳城。
中书君已非偃月,何事亦恶伏马鸣。
奏疏流传人吐舌,未死奸谀面赪热。
只今时事尚可言,奏四十章当一月。
直言不惮方威灵,本朝未尝言罪人。
但图奏上天子喜,莫管近前丞相嗔。
向来庆历子唐子,千古名垂汗青史。
瘴山炎海固鬼愁,志士宁能彼易此。
风尘澒洞何如时,麒麟豺虎方争驰。
士所当为未止此,志完幸听承君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直言不惮威灵本朝未尝罪人

直言 zhí yán
(1).正直、耿直的话。《国语·晋语三》:“下有直言,臣之行也。”《荀子·解蔽》:“故人君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远矣。”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公心有勇气,公口有直言。”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他还是对的,他的忠谏还是有道理的。我应该听取他的话,我应该耐心听取百姓的直言。”
(2).直率地说;说实话。《左传·成公十五年》:“初, 伯宗 每朝,其妻必戒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难。’”《史记·张丞相列传》:“ 昌 为人彊力,敢直言,自 萧 曹 等皆卑下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后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 魏徵 得直言。妾幸备后宫,安敢不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今属吏见长官,多囁嚅逡巡,拘守仪节,公独於皇华公讌之座,侃侃直言,靡所避忌。” 茅盾 《色盲》一:“这是个无可奈何的点头,正好象是有良心的医生不得不直言病人已经无望时候的那个点头。”
(3).直言敢谏。 汉 晋 察举科目名。《后汉书·独行传·谯玄》:“ 平帝 元始 元年,日食,又詔公卿举敦朴直言。”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夏五月壬辰,晦,日有蚀之。詔公卿举直言。” 清 陈鳣 《对策》卷五:“ 晋 武帝 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东堂策问。”  ——《漢語大詞典》
不惮(不惮)
左传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  ——《韵府拾遗 翰韵》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威灵(威靈)wēi líng
(1).神灵。《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2).指神灵的威力。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宋 曾巩 《薤山谢雨文》:“维神之威灵,大显於此土,泽施大及於斯民。”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呀,把尊神拜仰,威灵庇远方,恕蛮人愚蠢,免降灾殃。”
(3).谓显赫的声威。《汉书·叙传下》:“柔远能邇,燀耀威灵。”《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布 自称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英雄记》:“ 术 凭将军威灵,得以破 备 。” 宋 叶适 《上殿札子》:“赖陛下威灵远畅,始得以匹敌往来耳。” 李大钊 《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这个炮火,打落了 清 朝皇帝的威灵,强迫了这天朝上国与俗野的世界相接触。”  ——《漢語大詞典》
本朝 běn cháo
(1).朝廷。古以朝廷为国之本,故称。《孟子·万章下》:“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汉书·李寻传》:“唯陛下亲贤求士,无彊所恶,以崇社稷,尊彊本朝。”《晋书·庾峻传》:“此其出言合於国检,危行彰於本朝。” 宋 曾巩 《送韩玉汝》诗:“还当本朝用,不待芳岁更。”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诗》曰:‘鴥彼晨风,鬱彼北林。’林茂则鸟归矣,菶萋噰喈,众贤聚於本朝,尚何材不足、言不达之有?”参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
(2). 汉 代郡守属官用以称其郡治。《隶释·汉司隶从事郭究碑》:“辟司隶从事,部郡都官,耽耽鹰扬,所莅以齐,翕然之论,风飞川流。本朝察孝,贡器帝庭。” 顾炎武 《日知录·本朝》“而犹称 梁 为本朝” 黄汝成 集释引 杨宁 曰:“ 汉 时掾史亦谓郡治为本朝。”
(3).称自己曾任职的王朝。《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钦 亡入 吴 , 吴 以 钦 为…… 譙 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文钦 《降吴表》:“ 钦 累世受 魏 恩……退惟不能扶翼本朝,抱愧俛仰,靡所自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还 建鄴 旧山,旅葬 江陵 东郭。 承圣 末,已启求 扬都 ,欲营迁厝……便值本朝沦没,流离如此。”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他们也知不清 颜回 以至 曹锟 为人怎样,‘本朝’以至 葛天氏 情形如何;不过像苍蝇们失掉了垃圾堆,自不免嗡嗡地叫。”
(4).指自己所处的朝代。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又取本朝 苏 黄 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  ——《漢語大詞典》
未尝(未嘗)wèi cháng
(1).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 偃 之室也。”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
(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诗》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 明 刘基 《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免於冻馁,未尝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尝亡士也。” 明 李贽 《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1.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3.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5.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1.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3.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5.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语助词,无义:➊ ​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1. 参见「言言」(二)​条。
罪人 zuì rén
(1).有罪的人。《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史记·高祖本纪》:“正月,虏 雍王 弟 章平 。大赦罪人。” 唐 韩愈 《女挐圹铭》:“ 愈 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孤身一人,以致险遭不测,你想倘然果遭不测,不但你成了罪人,连我也是个罪人了。”
(2).归罪于人。《左传·庄公十一年》:“ 禹 汤 罪己,其兴也悖焉; 桀 紂 罪人,其亡也忽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