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躅今云远,清风孰与侔。
世俗风波甚,谁能退急流。
渊明存菊日,张翰忆鲈秋。
高躅今云远,清风孰与侔。
明公回末习,逸韵踵前修。
元振才高古,林宗学鲜俦。
未为川上楫,姑运幄中筹。
太守先公孝,同僚上伯游。
德偕才并茂,文与政俱优。
士有春风慕,民无北雪愁。
宽平人自服,欺绐吏应羞。
逸足方当展,閒身欲早抽。
声名从日起,富贵等云浮。
帝许挂冠请,人多卧辙留。
山中无怨鹤,海上有盟鸥。
西涧先生涣,平园老叟周。
高风追故国,雅节映吾州。
巧禄惭奔竞,怀安鄙懦偷。
号应重拜散,亭欲遂名休。
亲戚娱清话,溪山豁远眸。
读者论坛情入囊锦,世事付纹楸。
陆子新茶具,严滩旧钓裘。
问松犹在迳,重秫喜盈畴。
眼觉功名梦,心轻利禄沤。
窦山森桂茂,谢砌长兰幽。
清白传家法,诗书遗子谋。
摩空已鵰鹗,得路即骅骝。
事业今犹啬,功勋后必收。
三槐终相相,驷马会封侯。
满砌皆朱绂,看公尚黑头。
定知丰有报,此去浩无忧。
草色风翻翠,杨花雪滚球。
同归春作伴,欲借路无由。
某也真疎陋,公焉辱庇庥。
龙门曾足履,鱣席屡衣抠。
奖借情俱厚,掀腾志愿酬。
东门闻祖帐,南浦想离讴。
心曲怀依恋,江乡恨逗遛。
诸生数千两,怅望送仙舟。
渊明存菊日,张翰忆鲈秋。
高躅今云远,清风孰与侔。
明公回末习,逸韵踵前修。
元振才高古,林宗学鲜俦。
未为川上楫,姑运幄中筹。
太守先公孝,同僚上伯游。
德偕才并茂,文与政俱优。
士有春风慕,民无北雪愁。
宽平人自服,欺绐吏应羞。
逸足方当展,閒身欲早抽。
声名从日起,富贵等云浮。
帝许挂冠请,人多卧辙留。
山中无怨鹤,海上有盟鸥。
西涧先生涣,平园老叟周。
高风追故国,雅节映吾州。
巧禄惭奔竞,怀安鄙懦偷。
号应重拜散,亭欲遂名休。
亲戚娱清话,溪山豁远眸。
读者论坛情入囊锦,世事付纹楸。
陆子新茶具,严滩旧钓裘。
问松犹在迳,重秫喜盈畴。
眼觉功名梦,心轻利禄沤。
窦山森桂茂,谢砌长兰幽。
清白传家法,诗书遗子谋。
摩空已鵰鹗,得路即骅骝。
事业今犹啬,功勋后必收。
三槐终相相,驷马会封侯。
满砌皆朱绂,看公尚黑头。
定知丰有报,此去浩无忧。
草色风翻翠,杨花雪滚球。
同归春作伴,欲借路无由。
某也真疎陋,公焉辱庇庥。
龙门曾足履,鱣席屡衣抠。
奖借情俱厚,掀腾志愿酬。
东门闻祖帐,南浦想离讴。
心曲怀依恋,江乡恨逗遛。
诸生数千两,怅望送仙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高躅 gāo zhú
(1).崇高的品行。《晋书·隐逸传赞》:“确乎羣士,超然絶俗,养粹巖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唐 颜真卿 《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体浑元之正性,秉弘毅之高躅。” 明 李东阳 《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其他名师硕士,踵高躅而延餘光者,盖亦多矣。”
(2).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近臣上荐书,天子渴高躅。”
(3).指归隐。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太平广记》卷七五引 唐 张读 《宣室志·王先生》:“有 弘农 杨晦之 ,自 长安 东游 吴 楚 。行至 乌江 ,闻先主高躅,就门往謁。”
(4).健步。
(5).比喻雄健豪迈的艺术风格。 唐 窦臮 《述书赋》:“高躅莫究其涯,雄风于焉已扇。”
(6).比喻艺术风格雄健豪迈的诗文作品。 ——《漢語大詞典》
(2).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近臣上荐书,天子渴高躅。”
(3).指归隐。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太平广记》卷七五引 唐 张读 《宣室志·王先生》:“有 弘农 杨晦之 ,自 长安 东游 吴 楚 。行至 乌江 ,闻先主高躅,就门往謁。”
(4).健步。
(5).比喻雄健豪迈的艺术风格。 唐 窦臮 《述书赋》:“高躅莫究其涯,雄风于焉已扇。”
(6).比喻艺术风格雄健豪迈的诗文作品。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 时间长:~古。~祖。长~。永~。
-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 深奥:言近旨~。
-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清风(清風)qīng fēng
(1).清微的风;清凉的风。《诗·大雅·烝民》:“ 吉甫 作诵,穆如清风。” 毛 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唐 杜甫 《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紈扇罗衫,剖瓜解暑。”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三:“清风朗日的春早, 莫斯科 天色已经非常和快。”
(2).清惠的风化。《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综 注:“清惠之风,同於天德。” 晋 夏侯湛 《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於安寧;归共优游,播清风於长久。”
(3).高洁的品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夫 陶公 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清 唐孙华 《合肥谒包孝肃祠》诗:“高原遗庙鬱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 ——《漢語大詞典》
(2).清惠的风化。《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综 注:“清惠之风,同於天德。” 晋 夏侯湛 《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於安寧;归共优游,播清风於长久。”
(3).高洁的品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夫 陶公 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清 唐孙华 《合肥谒包孝肃祠》诗:“高原遗庙鬱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 ——《漢語大詞典》
孰与(孰與)shú yǔ
(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漢語大詞典》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漢語大詞典》
侔 móu《國語辭典》
侔 [ móu ]
动- 相等。《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一言之誉,东陵侔于西山。」唐·陈鸿《长恨传》:「姊妹封国夫人,富埒王宫,车服邸第,与大长公主侔矣。」
- 获取。《韩非子·五蠹》:「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同「牟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