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说著睢阳胆已倾,单师曾此控孤城。

胡仲弓宋代〕《张巡庙

说著睢阳胆已倾,单师曾此控孤城。
一身肯作偷生计,千古长留不死名。
庙飨毋忘艰食日,庭松犹学战时声。
祠前碑记无寻处,赖有唐书为发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睢阳单师孤城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睢阳(睢阳)
      刘孝绰 荅何记室诗 罢籍睢阳囿,陪谒建章宫。
      唐高宗封周王诏昔周武垂则汾邑启维城之固汉文承统睢阳树磐石之基  ——《分类字锦》
      胆 ( 膽 ) dǎn
      胆 [ dǎn ]
      1. 人或某些动物体内器官之一,在肝脏右叶的下部:~囊。苦~。~固醇。肝~相照(指对人忠诚,以真心相见)。
      2. 不怕凶暴和危险的精神、勇气:~量。~气。壮~。~魄。~大妄为(wéi )。
      3. 装在器物内部而中空的东西:球~。暖瓶~。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倾 ( 傾 ) qīng
      倾 [ qīng ]
      1. 斜,歪:~斜。~侧。~塌。~圮。~跌。
      2. 趋向:~向。~心。~慕。~注。左~。右~。
      3. 倒塌:~颓。~覆。~轧()(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4. 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盆大雨。~城。~洒。~销。
      5. 用尽(力量):~听。~诉。~吐。
      单师(單師)dān shī
      犹孤军。《新唐书·宗室传·江夏郡王道宗》:“ 道宗 以单师进,去大军十日,及之。”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盖使北大军来则无餉,单师至必败。”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控 kòng《國語辭典》

      控 [ kòng ]

      1. 拉弓。《说文解字·手部》:「控,引也。」清·段玉裁·注:「引者,开弓也。」文选·班固〈西都赋〉:「弦不再控,矢不单杀。」明·宋濂〈秦士录〉:「诸将军控弦引矢,追至大洋,且战且却。」
      2. 操纵、支配。如:「控制」、「遥控」。唐·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董西厢·卷七》:「沉醉东风里,控骄马,鞭袅芦花。」
      3. 投、掷。《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则控于地而已矣。」
      4. 投诉、告发。如:「指控」、「诬控」、「控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断不得公,自然上控。」
      5. 北平方言。指倒悬容器口,使里面的液体流净。如:「将沙拉油瓶控一控,还足够炒一次菜。」
      孤城 gū chéng
      (1).孤立无援的城。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然 即墨 大夫以孤城独守,六年不下。” 晋 潘岳 《马汧督诔》:“ 敦 固守孤城,独当羣寇,以少御众,载离寒暑。”《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折寇》:“嘆孤城此日,危如卵纍。” 茅盾 《子夜》十四:“打仗的事神妙不可测;有时一道防线,一个孤城能支持半年六个月。”
      (2).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四:“ 青海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关 。”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 《过广陵吊张才叔谏议》诗:“春风疋马过孤城,欲弔先贤泪已倾。” 毛泽东 《临江仙》词:“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