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墓 mù《國語辭典》
墓 [ mù ]
名- 埋葬死者的地方。如:「坟墓」、「公墓」。唐·白居易〈续古〉诗一○首之二:「古墓何代人,不知姓与名。」
梅 méi《國語辭典》
梅 [ méi ]
名- 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色红或白。果实味酸,可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姓。宋代有梅尧臣,明代有梅鼎祚。
萃 cuì《國語辭典》
萃 [ cuì ]
形- 草丛生茂盛的样子。《集韵·去声·泰韵》:「萃,艸盛貌。」
- 劳苦、憔悴。《荀子·富国》:「劳苦顿萃而愈无功。」汉·王充《论衡·异虚》:「睹秋之零实,知冬之枯萃。」通「顇」。
- 栖息、停止。《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 聚集。如:「人文荟萃」。《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于我,我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楚辞·屈原·天问》:「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 同类、群类。如:「出类拔萃」。《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擢自群萃,累蒙荣进。」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代-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鸮 ( 鴞 ) xiāo
鸮 [ xiāo ]
- 〔鸱~〕见“鸱”。
葭 jiā《國語辭典》
葭 [ jiā ]
名- 芦苇。或特指初生的芦苇。《说文解字·艸部》:「葭,苇之未秀者。」《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宋·文同〈晚至村家〉诗:「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
- 乐器名。似笛的管乐器。《文选·张衡·西京赋》:「发引和,校鸣葭,奏淮南,度阳阿。」通「笳」。
- 姓。如汉代有葭众。
露 lòu/lù《國語辭典》
露 [ lù ]
名-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珠。《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芳香可饮的酒或液体。如:「玫瑰露」、「果子露」。
- 姓。如汉代有露平。
- 表现、显现。如:「显露」、「表露」、「暴露」、「原形毕露」。
露 [ lòu ]
动- 显现。如:「露出马脚」、「衣角外露」。
- 泄漏。如:「露了口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化 huà/huā《國語辭典》
化 [ huà ]
动- 改变。如:「千变万化」、「潜移默化」。《易经·恒卦·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淮南子·泛论》:「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 天地生成万物。如:「造化」、「化育」。
- 转移民俗使归淳厚。《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文选·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
- 死。如:「物化」、「羽化」。《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
- 物体消融、改变形性。如:「溶化」、「消化」。《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 烧毁。如:「火化」、「焚化」。《西游记·第一三回》:「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佛事已毕,又各安寝。」
- 求乞、乞讨。如:「化缘」、「募化」。《儒林外史·第一回》:「也有坐在地上就化钱的。」
- 置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状态或性质。如:「美化」、「绿化」、「恶化」、「电气化」、「科学化」、「现代化」。
- 教化。《文选·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唐·柳宗元〈封建论〉:「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
- 化学的简称。如:「理化」、「化工」。
化 [ huā ]
- 参见「化子 」条。
为霜(为霜)
皮日休诗白菊为霜翻带紫 ——《韵府拾遗 阳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