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明德与新民。二十日弱冠,

何梦桂宋代〕《诫子

鲁语诲时羽,商书称时敏。
一字该二义,学者盍重省。
又日新其德,成汤常自儆。
三月不违仁,颜子独深领。
今日或因循,明日澡即新。
前月或断续,此月或断续,
此月复即仁。圣贤惜分阴,
於此犹克克。学者能用力,
其名曰竞辰。人有一大时,
一去不复仍。十五入大学,
明德与新民。二十日弱冠,
既冠责成人。勤怠只数年,
贤愚系终身。过此为失时,
人不再青春。譬之农力穑,
春耕而夏耘。耕耘苟失进,
无复望秋成。父母上俱存,
兄弟下无故。饱食无用心,
白日任虚度。幼壮老复至,
一朝忽反雇。对人语不了,
握笔书辄误。龙鳞映犬豕,
面目可憎恶。哀哉复哀哉,
追悔已迟暮。及此尚可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明德新民二十弱冠

明德 míng dé
美德。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新民 xīn mín
(1).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孔 传:“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
(2).谓教育人民,开发民智。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俯视千春,横眺六极,无文学不足以立国,无文学不足以新民,此吾敢断言者也。”  ——《漢語大詞典》
二十
南北朝 刘孝威 骢马驱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唐 卢纶 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唐 韩愈 短灯檠歌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唐 白居易 杂曲歌辞 悲哉行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唐 徐铉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骈字类编》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弱冠 ruò guàn
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 贾生 娇娇,弱冠登朝。” 晋 左思 《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餘闲,获遂本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章 幼时为 照 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於其父, 章 弱冠,父为娶妻 李氏 女。”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弱冠游 洛 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 《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