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仓皇老释竞祈祷,搬移儿女外牵连。

王奕元代〕《黄池大水歌

玉斗山人归自鲁,迂途携酒酬谪仙。
丹阳滞留十日雨,坐见平陆成长川。
不冲不激不澎湃,漫高漫长漫嚣尘。
黄地地势低且圹,筑堤种柳名圩田。
一圩动是数百顷,耕民缚舍沿郊阡。
良苗怀新交翠浪,一刻莽作蛟龙渊。
仓皇老释竞祈祷,搬移儿女外牵连。
村庄草屋浮断梗,黄流黑气蒸腥膻。
市民运土积塍脊,危如燕垒悬杗前。
中宵突尔駃一决,尽与河伯裾相牵。
或云岳渎潴魍魉,呴沫吹浪如吹煎。
昌黎谕鱷许戮蜃,古今此理容或然。
粤从天一中入坎,水德流动随乾圜。
彝伦攸斁五行汩,君舟民水几覆颠。
神姒凿窟逾九载,到今三千七百年。
三时粟麦天不雨,苍生何赖无瘠捐。
天变不能违者水,民命自以君为天。
当今君相即尧禹,蓄积期会谁当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仓皇祈祷搬移儿女牵连

仓皇(倉皇)cāng huáng
亦作“ 仓惶 ”。亦作“ 仓遑 ”。亦作“ 仓徨 ”。亦作“仓黄”。 匆忙急迫。《说文·仓部》:“仓,穀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 唐 独孤授 《运斤赋》:“利器见投,尚仓惶於麾下。”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宰相已下,不知所对,而仓遑颇盛。”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 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阳》之二:“仓黄离家问南北,中路思归归不得。”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四折:“适遇 伍盟府 逃难离乡,那盟府有仓徨状态。” 清 刘震 《易水歌》:“仓黄当日绕柱走,踞坐笑语神犹完。” 巴金 《秋》四八:“ 觉新 仓惶地还了礼。”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陈奶妈 仓皇由书斋小门上。”  ——《漢語大詞典》
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1.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2.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3.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4.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1.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2.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3.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4.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5.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6.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1.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2. 很、極。如:「老遠」、「老早」。
  1.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2.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释 ( 釋 ) shì
释 [ shì ]
  1. 解说,说明:解~。注~。~文。~义。
  2. 消除,消散:~疑。~怨。涣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
  3. 放开,放下:~放。保~。手不~卷。
  4.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氏。~教。~子(和尚)。~藏(zàng )(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典。
竞 ( 競 ) jìng
竞 [ jìng ]
     ◎ 比赛,互相争胜:~争。~赛。~技。~选。
祈祷(祈禱)qí dǎo
(1).向神祝告求福。《后汉书·栾巴传》:“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貲产以祈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班固 之祀 蒙山 ,祈祷之诚敬也。”《明史·张居正传》:“亡何, 居正 病……四閲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 清 唐孙华 《喜雨》诗:“祈祷通精诚,及时膏润足。”
(2).宗教仪式之一。信仰宗教的人向天地神佛祷告,祈福免灾。含有赞美、感谢、告白、请求等意。各教都有。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那不分快慢的说话,是教堂里牧师祈祷时所用的,严肃极了,庄严极了。”  ——《漢語大詞典》
搬移 bān yí
搬动迁移。《元典章·工部二·置库收系官物》:“官房舍元有什物……令人专一掌管,依理公用,相沿交割,不得似前搬移时有损坏。”《水浒传》第三回:“奴家是 东京 人氏。因同父母来这 渭州 ,投奔亲眷,不想搬移 南京 去了。” 柔石 《二月》四:“我今天一早就将琴底位置搬移好。”  ——《漢語大詞典》
儿女(兒女)ér nǚ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牵连(牽連)qiān lián
(1).关联。《淮南子·要略》:“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繫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朱子语类》卷七五:“参伍是相牵连之意。” 康濯 《春种秋收·牲畜专家》:“我不知道 刘春堂 跟牲口市上的买卖有什么牵连。”
(2).连接;联系。 明 唐顺之 《叙广右战功》:“公兵与百户兵牵连行至城,城中人讙,始知 柳州 兵之能战贼也。” 艾青 《双尖山》诗:“使南北的居民保持了一线牵连。”
(3).犹联袂。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子善书画,而无门可投;吾多交游,而无物为贄,盍牵连南行,彼此各有所济。”
(4).株连;连累。 宋 欧阳修 《镇安军节度使程公神道碑铭》:“自 仲淹 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出,语及 仲淹 者,皆指为党人。”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牧庵相国》:“后因 闽 中事牵连,謫戍西域。”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若与此辈理论,可以被牵连到白费唇舌,一事无成。”
(5).留连;牵挂。 唐 韩愈 《刘统军碑》:“既葬,将反柩于京师,舍于墓次,故吏文武士门人,送客讫事,会哭将退,咸顾恋牵连。”《红楼梦》第五回:“奴去也,莫牵连。”
(6).犹缠绵。 元 朱孟翁 《春日田园杂兴》诗:“牧儿懒散骑牛过,游子牵连信马行。”
(7).拖延。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