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谭君酒狂,一笔笔了不可当。

赵文宋代〕《赠长沙谭存心

谭君酒狂,一笔笔了不可当。
嗟哉胡为乎,不自贵重也而狂。
我知君狂不得已,欲倚杯酒呵苍苍。
苍苍不识君我识,知君胸有光怪物。
问君今年其岁几,四十一矣无何仕。
光阴诞谩不可恃,我昔行年亦如此。
相逢一醉令公喜,解剑倾囷无壮士。
一簦独行风雨里,老人夜醉谁汝止。
丈夫得志行所为,穷即低头教童子。
嗟哉乾坤如此而已矣,归来归来归来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酒狂一笔不可当

谭 ( 譚 ) tán
谭 [ tán ]
  1. 同“”。
  2. 姓。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酒狂 jiǔ kuáng
(1).指纵酒使气的人。《汉书·盖宽饶传》:“无多酌我,我迺酒狂。” 宋 王安石 《三月十日韩子华招饮归城》诗:“酒狂有持梧桐板,暴謔一似《渔阳挝》。”《红楼梦》第三八回:“ 长安公子 因花癖, 彭泽先生 是酒狂。”
(2).谓纵酒使气。 唐 白居易 《闲出觅春戏赠诸郎官》诗:“迎春日日添诗思,送老时时放酒狂。”《敦煌变文集·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休消贿货躭婬慾,莫恼慈亲纵酒狂。”  ——《漢語大詞典》
一笔(一笔)
宋 陆游 冬夜 起提一笔扫疋纸,入卷飒飒奔龙蛇。
宋 戴复古 题姚雪蓬使君所藏苏野塘画 中有石屏老泪痕,又与野塘添一笔。  ——《骈字类编》
笔 ( 筆 ) bǐ《國語辭典》
  1. 「筆 」的異體字。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不可当(不可當)bù kě dāng
犹言不得了。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兄弟,你女儿的掐算,灵验得不可当。”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