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古今 gǔ jīn
古代和现今。《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唐 杜甫 《登楼》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质之於古,实应先王之法;施之后世,可以推行:诚古今之通议也。” 朱自清 《论老实话》:“天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 ——《漢語大詞典》
一理 yī lǐ
(1).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 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
(2).一个道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 宋 真德秀 《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
(3).同一地理区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吴 侵伐,大过五也。”
(4).温习一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漢語大詞典》
(2).一个道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 宋 真德秀 《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
(3).同一地理区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吴 侵伐,大过五也。”
(4).温习一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纲常(綱常)gāng cháng
“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古今有不可亡之理。理者何?纲常是也。”《宋史·儒林传八·叶味道》:“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是皆毕命於纲常,流芳於后世也。”《红楼梦》第一○二回:“ 探春 倒将纲常大体的话説的 寳玉 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 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要算往常号称‘国粹’的纲常礼教了。” ——《漢語大詞典》
范 ( 範 ) fàn《國語辭典》
范 [ fàn ]
名- 法則。《爾雅·釋詁上》:「範,常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九·爾雅音義上》:「範,音犯。字或作范,同。」通「範」。
- 鑄造器物的模型。《荀子·彊國》:「刑范正,金錫美,工治巧,火齊得。」唐·楊倞·注:「刑、范,鑄劍規模之器也。」通「範」。
- 姓。如宋代有范仲淹。
笔 ( 筆 ) bǐ《國語辭典》
- 「筆 」的異體字。
韩 ( 韓 ) hán
韩 [ hán ]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部。
- 指“韩国”(位于亚洲朝鲜半岛南部)。
- 姓。
文 wén《國語辭典》
文 [ wén ]
名-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動-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妙 miào《國語辭典》
妙 [ miào ]
形- 美好。如:「美妙」、「絕妙好辭」。《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宋·蘇軾〈紅梅〉詩三首之二:「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妙姿。」
- 神奇、奇巧。如:「巧妙」、「奇妙」、「奧妙」、「玄妙」、「微妙」。
- 有趣的。如:「這個點子真妙!」
- 幼小。漢·王符《潛夫論·思賢》:「皇后兄弟,主婿外孫,年雖童妙,未脫桎梏」唐·錢起〈送傅管記赴蜀軍〉詩:「賜璧腰金應可料,才略縱橫年且妙。」
- 精微深奧的事理。《老子·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唐·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
- 姓。如明代有妙齡。
发扬(發揚)fā yáng
(1).奋发,奋起。参见“ 发扬蹈厉 ”。
(2).焕发。《礼记·礼器》:“德发扬,詡万物。”《吕氏春秋·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 神武 以帝貌陋,神彩不甚发扬,曾问以时事,帝略有所辨,儻语一事,必得事衷。”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闋,施之笔札谓之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披心而噭,其声昭明,精神发扬,渐不为强暴之力,譎诈之术之所克制,而 中国 独何依然寂漠而无声也?”
(3).宣布;宣扬。《汉书·薛宣传》:“﹝ 王莽 ﹞发扬其罪,使使者以太皇太后詔赐主药。”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乃以新秋首序,令月吉辰,发扬鸿休,膺受显册。”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 王氏 之善庆,既当为之发扬,而参谋君孝德始终,尤不可不纪。” 明 唐顺之 《与华郎中补庵》:“虽两君不以余諉,而余固乐为之役也……但笔力凡駑,不能发扬盛事以风厉世人,是可愧耳。”
(4).揭发;揭露。《汉书·王嘉传》:“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后汉书·孔融传》:“《春秋》 鲁 叔孙得臣 卒,以不发扬 襄仲 之罪,贬不书日。”《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 象贤 临刑,极口駡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
(5).引荐;起用。《后汉书·樊準传》:“臣愚以为宜下明詔,博求幽隐,发扬巖穴,宠进儒雅。” 唐 王建 《送张籍归江东》诗:“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 唐 黄滔 《赵起居启》:“ 滔 二纪飘零,三朝困辱,若不仰投门馆,虔佇发扬,则永携疑玉以汍澜,长伴哑鐘而泯默。”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皂隶虽役於官,然力抑其进上之途,则彼愈无发扬之望。”
(6).散播。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欧阳詹 《律和声赋》:“可谓我咏斯畅,我律斯藏,发扬六气,孕育羣方。”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
(7).犹抒发。 宋 欧阳修 《鸣蝉赋》:“或吟哦其穷愁,或发扬其志意。”
(8).指阐发。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自 宋 儒发扬祕奥,使千古之絶学一朝后续,开其致知格物之端,而力明乎天理人欲之辨。”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朱元晦 ﹞於骚则注释 灵均 ,於赋则发扬 司马 。”
(9).发展;提高。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意气飘然,发扬儔伟,飞黄駃騠,軼群絶类。” 鲁迅 《伪自由书·“多难之月”》:“但‘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扬,‘五五’是革命政府成立的佳日。” 周恩来 《我的修养要则》:“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秦牧 《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从历史上的这些例子,可见某个人的写作特点发扬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
(10).高昂;激扬。《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 武王 伐 紂 ,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 武 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於幽静之词,不利於发扬之曲。”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11).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太平广记》卷二六○引 唐 胡璩 《谭宾录·崔损》:“ 唐 崔损 性极谨慎,每奏对不敢有所发扬。”
(12).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毛泽东 《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今秋如能检查减租政策的实施程度,并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明年的对敌斗争,推动明年的生产运动。” 毛泽东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希望各地同志根据这里所说的原则方针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那里,既能够发扬火力射杀敌人,又有利于出击冲锋,还可以急速撤退转移。”
(13).犹言悠扬地吹奏。《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笛﹞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宋史·乐志八》:“黝牲纯洁,丝竹发扬。”
(14).犹发达。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室内陈设,都是极精致极名贵的,一望即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参见“ 发达 ”。 ——《漢語大詞典》
(2).焕发。《礼记·礼器》:“德发扬,詡万物。”《吕氏春秋·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 神武 以帝貌陋,神彩不甚发扬,曾问以时事,帝略有所辨,儻语一事,必得事衷。”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闋,施之笔札谓之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披心而噭,其声昭明,精神发扬,渐不为强暴之力,譎诈之术之所克制,而 中国 独何依然寂漠而无声也?”
(3).宣布;宣扬。《汉书·薛宣传》:“﹝ 王莽 ﹞发扬其罪,使使者以太皇太后詔赐主药。”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乃以新秋首序,令月吉辰,发扬鸿休,膺受显册。”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 王氏 之善庆,既当为之发扬,而参谋君孝德始终,尤不可不纪。” 明 唐顺之 《与华郎中补庵》:“虽两君不以余諉,而余固乐为之役也……但笔力凡駑,不能发扬盛事以风厉世人,是可愧耳。”
(4).揭发;揭露。《汉书·王嘉传》:“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后汉书·孔融传》:“《春秋》 鲁 叔孙得臣 卒,以不发扬 襄仲 之罪,贬不书日。”《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 象贤 临刑,极口駡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
(5).引荐;起用。《后汉书·樊準传》:“臣愚以为宜下明詔,博求幽隐,发扬巖穴,宠进儒雅。” 唐 王建 《送张籍归江东》诗:“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 唐 黄滔 《赵起居启》:“ 滔 二纪飘零,三朝困辱,若不仰投门馆,虔佇发扬,则永携疑玉以汍澜,长伴哑鐘而泯默。”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皂隶虽役於官,然力抑其进上之途,则彼愈无发扬之望。”
(6).散播。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欧阳詹 《律和声赋》:“可谓我咏斯畅,我律斯藏,发扬六气,孕育羣方。”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
(7).犹抒发。 宋 欧阳修 《鸣蝉赋》:“或吟哦其穷愁,或发扬其志意。”
(8).指阐发。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自 宋 儒发扬祕奥,使千古之絶学一朝后续,开其致知格物之端,而力明乎天理人欲之辨。”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朱元晦 ﹞於骚则注释 灵均 ,於赋则发扬 司马 。”
(9).发展;提高。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意气飘然,发扬儔伟,飞黄駃騠,軼群絶类。” 鲁迅 《伪自由书·“多难之月”》:“但‘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扬,‘五五’是革命政府成立的佳日。” 周恩来 《我的修养要则》:“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秦牧 《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从历史上的这些例子,可见某个人的写作特点发扬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
(10).高昂;激扬。《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 武王 伐 紂 ,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 武 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於幽静之词,不利於发扬之曲。”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11).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太平广记》卷二六○引 唐 胡璩 《谭宾录·崔损》:“ 唐 崔损 性极谨慎,每奏对不敢有所发扬。”
(12).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毛泽东 《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今秋如能检查减租政策的实施程度,并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明年的对敌斗争,推动明年的生产运动。” 毛泽东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希望各地同志根据这里所说的原则方针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那里,既能够发扬火力射杀敌人,又有利于出击冲锋,还可以急速撤退转移。”
(13).犹言悠扬地吹奏。《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笛﹞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宋史·乐志八》:“黝牲纯洁,丝竹发扬。”
(14).犹发达。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室内陈设,都是极精致极名贵的,一望即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参见“ 发达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