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短衣 duǎn yī
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所服。《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 儒服, 汉王 憎之,廼变其服,服短衣, 楚 製, 汉王 喜。” 司马贞 索隐:“ 孔文祥 云:‘短衣便事,非儒者衣服。 高祖 楚 人,故从其俗裁製。’” 唐 杜甫 《送舍弟颖赴齐州》诗之三:“短衣防战地,匹马逐秋风。” 仇兆鳌 注:“《国策》: 赵武灵王 好戎服,士皆短衣。” 清 龚贤 《扁舟》诗:“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 ——《漢語大詞典》
结束(結束)jié shù
(1).扎缚,捆扎。《后汉书·东夷传·倭》:“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宵》:“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繒綵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於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羽族之巧过於人,其为巢,只以一口两爪,而结束牢固,甚於人工。”
(2).约束;拘束。《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三:“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3).整治行装。 南朝 梁 褚翔 《雁门太守行》:“便闻 雁门 戍,结束事戎车。” 唐 善生 《送智光之南值雨》诗:“结束衣囊了, 炎州 定去游。” 清 方式济 《远行曲》:“结束语童僕,鸡鸣看天曙。”
(4).装束;打扮。《杂事秘辛》:“ 姁 告 莹 曰:‘官家重礼,借是朽落。缓此结束,当加鞠翟耳。’” 唐 杜甫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诗之一:“结束多红粉,欢娱恨白头。” 仇兆鳌 注:“结束,衣裳装束也。”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把箇 太真妃 扶在翠盘间,快结束,宜粧扮。” 叶圣陶 《旅程的伴侣》:“身上穿着布袄,结束整齐,且又清洁。”
(5).嫁妆。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 项 曰:‘彼一家人遭难,独留得餘生,今我既不留为子妇,寧陪些少结束,嫁一本分人。’”
(6).书法指字的笔势收束。 宋 姜夔 《续书谱·真》:“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欲其坚正圆浄,有起有止,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 明 赵宧光 《寒山帚谈·格调》:“字须结束,不可涣散;须自然,不可勉强。各自成象而结束者,自然也;曲直避让而结束者,勉然也。”
(7).处理;安排。 唐 孟郊 《赠农人》诗:“青春如不耕,何以自结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老亡八把这两箇瘦马养着,不知作何结束!”
(8).指文章的结尾。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蜀书·马超传》叙其父 腾 事……不特事蹟不全,行文亦无结束。” 魏巍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五:“让我们用 毛泽东 同志青年时代的日记中的几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
(9).完毕;事至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三:“他的短促的一生就这样地结束了。”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三章:“直到一架敌机被炮火击落,这场短促激烈的战斗才宣告结束。” ——《漢語大詞典》
(2).约束;拘束。《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三:“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3).整治行装。 南朝 梁 褚翔 《雁门太守行》:“便闻 雁门 戍,结束事戎车。” 唐 善生 《送智光之南值雨》诗:“结束衣囊了, 炎州 定去游。” 清 方式济 《远行曲》:“结束语童僕,鸡鸣看天曙。”
(4).装束;打扮。《杂事秘辛》:“ 姁 告 莹 曰:‘官家重礼,借是朽落。缓此结束,当加鞠翟耳。’” 唐 杜甫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诗之一:“结束多红粉,欢娱恨白头。” 仇兆鳌 注:“结束,衣裳装束也。”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把箇 太真妃 扶在翠盘间,快结束,宜粧扮。” 叶圣陶 《旅程的伴侣》:“身上穿着布袄,结束整齐,且又清洁。”
(5).嫁妆。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 项 曰:‘彼一家人遭难,独留得餘生,今我既不留为子妇,寧陪些少结束,嫁一本分人。’”
(6).书法指字的笔势收束。 宋 姜夔 《续书谱·真》:“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欲其坚正圆浄,有起有止,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 明 赵宧光 《寒山帚谈·格调》:“字须结束,不可涣散;须自然,不可勉强。各自成象而结束者,自然也;曲直避让而结束者,勉然也。”
(7).处理;安排。 唐 孟郊 《赠农人》诗:“青春如不耕,何以自结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老亡八把这两箇瘦马养着,不知作何结束!”
(8).指文章的结尾。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蜀书·马超传》叙其父 腾 事……不特事蹟不全,行文亦无结束。” 魏巍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五:“让我们用 毛泽东 同志青年时代的日记中的几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
(9).完毕;事至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三:“他的短促的一生就这样地结束了。”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三章:“直到一架敌机被炮火击落,这场短促激烈的战斗才宣告结束。”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 掌管,主持:~家。~权。~政。
-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 应该:应~。理~。老~益壮。
- 抵敌:万夫不~之勇。
-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 顶端,头:瓦~。
-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 合宜:恰~。适~。妥~。
-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 吃亏,受骗:上~。
-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筵 yán《國語辭典》
筵 [ yán ]
名- 古时席地而坐时所铺的席子。《礼记·投壶》:「退反位,揖宾就筵。」
- 酒席、宴席。如:「喜筵」、「寿筵」。唐·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呈 chéng《國語辭典》
呈 [ chéng ]
動- 顯露。如:「呈現」、「面呈紅潤」。
- 奉上。如:「謹呈」、「呈獻」、「呈上」。
- 舊時凡下級對上級的呈請或報告均用呈。現行公文則是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用之。
壮士(壯士)zhuàng shì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治 蒲 ,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
增 zēng《國語辭典》
增 [ zēng ]
动- 加多。如:「倍增」、「递增」、「激增」、「有增无减」。
- 重叠的。《文选·扬雄·甘泉赋》:「增宫㟥差。」《文选·郭璞·游仙诗一九首之五》:「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通「层」。
雄 xióng《國語辭典》
雄 [ xióng ]
名- 公鸟。唐·杜甫〈义鹘行〉:「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
- 勇敢杰出的人或强大的国家。如:「战国七雄」、「一代枭雄」。《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
- 胜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 阳性的或指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如:「雄鸭」、「雄鸡」。《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 超群的、杰出的。《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矫传》:「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 威武有力。如:「雄壮」。唐·刘禹锡〈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诗:「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
懦夫 nuò fū
亦作“愞夫”。 软弱无能的人。《孟子·万章下》:“故闻 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晋书·山涛传论》:“昔 晏婴 哭 庄公 之尸, 乐令 解 愍怀 之客,岂闻 伯夷 之风歟?愞夫能立志者也。”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巴金 《家》十四:“我承认自己是个懦夫。我不敢面对生活,我没有勇气。” ——《漢語大詞典》
沮 jǔ/jù《國語辭典》
沮 [ jū ]
名- 河川名。源出大陆地区湖北省,东南流至当阳与漳水汇合,南流至江陵注入长江。
- 姓。如汉代有沮授。
沮 [ jù ]
形- 湿润、不干枯。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沮,湿也。」唐·白居易〈履道新居二十韵〉诗:「门闭深沉树,池通浅沮沟。」
沮 [ jǔ ]
动- 止、阻止。《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见悖理乱伦而不沮,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 败坏、破坏。如:「沮坏」。《韩非子·二柄》:「妄举,则事沮不胜。」唐·韩愈〈伯夷颂〉:「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 恐吓、威吓。《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
- 颓丧、意志消沉。如:「沮丧」、「气沮」。《文选·嵇康·幽愤诗》:「神辱志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