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自笑一生同蝜蝂,了知万事等蜉蝣。

仇远元代〕《衰年

衰年六十喜平头,微禄虚名老可羞。
自笑一生同蝜蝂,了知万事等蜉蝣。
寡懽元亮须归去,老病相如已倦游。
只忆西湖春涨绿,柳边雪外舣兰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生蝜蝂了知万事蜉蝣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一生 yī shēng
一辈子。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余亲见所识者数人,了不奉神明,一生不祈祭,身享遐年,名位巍巍,子孙蕃昌且富贵也。”《晋书·阮孚传》:“ 孚 性好屐……或有诣 阮 ,正见自蜡屐,因自嘆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 明 刘基 《渔父词》之二:“红米饭,紫蓴羹,自是无愁过一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一生耿直,赤胆忠心。” 老舍 《正红旗下》二:“他们的一生象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蝜蝂 fù bǎn
小虫名。 唐 柳宗元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集注引 孙汝听 曰:“蝜蝂,《尔雅》作‘负版’。” 元 邓玉宾 《一枝花》套曲:“是一箇无斤两的风云怛,蝜蝂虫般捨命的贪。”  ——《漢語大詞典》
了知 le zhī
明知;领悟。《宋书·殷琰传》:“ 伦 等皆是足下腹心爪牙,所以携手相捨,非有怨恨也,了知事不可济,祸害已及故耳。”《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 宋 杨万里 《至永州城外》诗:“了知归近犹看堠,更有愁来即入城。” 明 袁中道 《东游日记》:“入 琅琊山 藏经院,得木匣,乃《楞伽经》也。见经中字跡,忽然汗下,了知前生。”  ——《漢語大詞典》
万事(萬事)wàn shì
一切事。《墨子·贵义》:“ 子墨子 曰:‘万事莫贵於义。’”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 茅盾 《子夜》十八:“ 李教授 万事认真,而且万事预先准备。”  ——《漢語大詞典》
等 děng《國語辭典》

等 [ děng ]

  1. 品级、次第。如:「上等」、「甲等」、「劣等」、「高人一等」。
  2. 种、类。如:「何等人物」、「这等事情」。《红楼梦·第一一五回》:「在弟是庸庸碌碌一等愚人,忝附同名。」
  3. 表类数之词:➊ ​ 表复数。如:「我等」、「尔等」、「一干人等」、「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金融中心。」➋ ​ 表列举不尽。如 :「我每天单是孩子的事都忙昏了,其他如厨房等等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4. 一种小型的秤。用来称金、银、药物等少量物品的衡器。《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大等秤进,小等秤出。」俗称为「等子」、「戥子」。
  1. 待、候。如:「等车」、「等一会儿」。《西游记·第一四回》:「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又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
  2. 相同、相齐。如:「相等」、「等于」、「均等」、「平等」、「高低不等」。
蜉蝣 fú yóu
亦作“ 蜉蝤 ”。
(1).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 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汉书·王褒传》:“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阴。” 颜师古 注:“蝤音由,字亦作蝣。” 晋 郭璞 《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寧知龟鹤年。”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否则只好朝生而暮死,与蜉蝣同寿。”
(2).比喻微小的生命。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聚义》:“云天谊,詎可量,匡救蜉蝣离虎狼,復垂怜閫内荆釵,使夫妻团圆无恙。”
(3).比喻浅薄狂妄的人或文辞。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今人未窥 韩 柳 门户,而先扫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轻 温 李 :何蜉蝣之多也。” 何启 胡礼垣 《曾论书后》:“此而羣喙犹未息也,吾请质诸圣训以扫俗学之蜉蝣,稽诸圣言以靖伪儒之簧鼓。”
(4).犹浮蚁。浮于酒面上的泡沫。 五代 谭用之 《贻费道人》诗:“碧玉蜉蝣迎客酒,黄金轂轆钓鱼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