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阃臣所持止一恕,墙壁何恨粘歌谣。

董嗣杲宋代〕《江城口号二首

定江军门拥云气,庐山面目长相朝。
阃臣所持止一恕,墙壁何恨粘歌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阃臣所持一恕墙壁歌谣

阃臣(閫臣)kǔn chén
指外任的大臣。《宋史·理宗纪五》:“时以兵退,遣官会计边贵, 似道 忌功,欲以污衊一时閫臣, 士璧 及 赵葵 、 史岩之 、 杜庶 皆责徵偿。”  ——《漢語大詞典》
所持 suǒ chí
所要掌握的。 唐 杜甫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诗:“干戈未甚息,纪纲正所持。”  ——《漢語大詞典》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1.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3.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4.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2.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3.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1.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一恕
北史宋世轨传南台囚到廷尉世轨多雪之仍移摄御史将问其滥状中尉毕义云不送移往复不止世轨遂上书极言义云酷擅文宣引见二人亲敕世轨曰我知台欺寺久卿能执理抗衡但守此心勿虑不富贵敕义云曰卿比所为诚合死以志在疾恶故且一恕仍顾谓朝臣曰此二人并我骨鲠臣也  ——《骈字类编》
墙壁(牆壁)qiáng bì
亦作“墻壁”。
(1).院子或房屋的四围。多以砖石等砌成,垂直于地面。《后汉书·献帝纪》:“羣僚飢乏,尚书郎以下自出採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唐 杜甫 《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诗:“曝露墙壁外,终嗟风雨频。”《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老爷看那两间屋子苇席棚顶,白灰墙壁,也挂两条字画。” 谌容 《人到中年》十三:“进入手术室宽阔的走廊,四周高大的墙壁刷成淡绿色,使屋内的光线变得很柔和。”
(2).喻赖以依靠的人或力量。《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咱有这个墙壁,合他见官,可也胆壮些。”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粘 nián/zhān《國語辭典》

粘 [ nián ]

  1. 附著。如:「麥芽糖粘的她衣服都是。」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稍稍息勞筋,網聚粘圓鯽。」宋·王禹偁〈杏花〉詩七首之一:「紅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團。」通「黏」。
  2. 糊貼。如:「粘海報」、「粘郵票」。《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有些磨壞的去處,再把些飯兒粘得硬硬的,墨兒塗得黑黑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恐店主人忘了,遂於沿路上令王吉于牆壁粘手榜。」通「黏」。
  1. 姓。如明代有粘鵬。
歌谣(歌謡)gē yáo
(1).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统称。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则统称为歌谣。《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謡。” 毛 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謡。”《汉书·艺文志》:“自 孝武 立乐府而采歌謡,於是有 代 赵 之謳, 秦 楚 之风,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序》:“今採捃经传,爰及歌謡,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於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老残游记》第十回:“揭开来看,也有诗,也有文,惟长短句子的歌謡最多,俱是手録,字迹娟好。”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船头和船尾的两个船夫时时交换着几声呼喝,像是歌谣,又像是行舟的术语。”
(2).歌唱。《荀子·礼论》:“歌謡謸笑,哭泣諦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声音者也。”《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夜闻诸女歌謡。”
(3).歌颂。《北史·裴廷儁传》:“又命主簿 酈惲 修起学校,礼教大行,人歌謡之。” 唐 姚鹄 《襄州献卢尚书》诗:“礼乐政行凋敝俗,歌謡声彻帝王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先帝升遐,当今嗣国,宗祀明堂,歌謡圣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