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天肆奔迸,变幻起崷崒。
甲戌缠国哀,时属秋八月。
近辅馀英山,洪水中夜发。
狼藉彻旬雨,拔地殊飘忽。
滔天肆奔迸,变幻起崷崒。
徒步登县楼,浩渺沉林樾。
妖氛混泽气,势极火焰突。
绵亘山下乡,逃难想颠蹶。
晨兴雨更澍,邑屋已隉杌。
高跳空刺肠,何异睹溟渤。
飘尸不可计,可者布竹筏。
栖危或得命,其奈服食阙。
号天天不闻,不若就灭没。
瀑派裂青山,溪岸奔尸骨。
杵臼埋虚沙,蛇虺出深窟。
边方乘孔殷,糜烂事征伐。
民生不奠枕,复罹此酷罚。
隐忧非一端,国脉存如发。
检涝亦具文,民力各已竭。
岂知坐困穷,终岁常矻矻。
奉行亦漫尔,持论敢躐越。
步步涉坑堑,路梗劳舆卒。
归愁强就床,魂梦随恍惚。
近辅馀英山,洪水中夜发。
狼藉彻旬雨,拔地殊飘忽。
滔天肆奔迸,变幻起崷崒。
徒步登县楼,浩渺沉林樾。
妖氛混泽气,势极火焰突。
绵亘山下乡,逃难想颠蹶。
晨兴雨更澍,邑屋已隉杌。
高跳空刺肠,何异睹溟渤。
飘尸不可计,可者布竹筏。
栖危或得命,其奈服食阙。
号天天不闻,不若就灭没。
瀑派裂青山,溪岸奔尸骨。
杵臼埋虚沙,蛇虺出深窟。
边方乘孔殷,糜烂事征伐。
民生不奠枕,复罹此酷罚。
隐忧非一端,国脉存如发。
检涝亦具文,民力各已竭。
岂知坐困穷,终岁常矻矻。
奉行亦漫尔,持论敢躐越。
步步涉坑堑,路梗劳舆卒。
归愁强就床,魂梦随恍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滔天 tāo tiān
(1).弥漫天际。形容水势极大。《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晋 郭璞 《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 明 何景明 《延津歌送韩令》:“ 黄河 岸边不种麦,浊浪滔天多贾客。” 陈毅 《题〈长征会师图〉》诗:“长城如龙走, 大河 水滔天。”
(2).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等极大。《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孔 传:“言 共工 ……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晋书·愍帝纪论》:“股肱非挑战之秋, 刘 石 有滔天之势。”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猜诗雪案》:“鬱闷滔天,教我如何理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刘恭甫司马文》:“隐然折衝,消弭滔天燎原之祸於决策之顷。”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清 朝是该灭了,惹下了这种滔天大祸,是不是呢?” 张书绅 《正气歌》六:“但是,一指黑纱怎能掩盖得了反党反人民的滔天罪行。”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等极大。《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孔 传:“言 共工 ……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晋书·愍帝纪论》:“股肱非挑战之秋, 刘 石 有滔天之势。”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猜诗雪案》:“鬱闷滔天,教我如何理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刘恭甫司马文》:“隐然折衝,消弭滔天燎原之祸於决策之顷。”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清 朝是该灭了,惹下了这种滔天大祸,是不是呢?” 张书绅 《正气歌》六:“但是,一指黑纱怎能掩盖得了反党反人民的滔天罪行。” ——《漢語大詞典》
肆 sì《國語辭典》
肆 [ sì ]
名- 市集贸易的地方、店铺。如:「酒肆」、「茶肆」。《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四的大写。
- 姓。如汉代有肆敏。
- 放纵,不加拘束。如:「肆无忌惮」。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为深博无涯涘 ,一自肆于山水闲。」
- 扩张、伸展。《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封。」《文选·嵇康·琴赋·序》:「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
- 陈列、陈设。如:「肆筵设席」。《诗经·大雅·行苇》:「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 操持。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晨出肆微动,日入负禾还。」
- 竭尽、用足。如:「肆力」、「肆目而望」。唐·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愈肆其力,逆流而上。」
- 任意、放纵。如:「放肆」。
- 恣意的。如:「肆虐」、「肆饮」。
奔迸 bēn bèng
(1).逃散。《宋书·张畅传》:“ 胡盛之 偏裨小帅,众无一旅,始济 融水 , 魏国 君臣奔迸,仅得免脱。”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安禄山 陷 洛阳 ,士庶奔迸。” 清 顾炎武 《常熟县耿侯橘水利书》诗:“况多锋鏑惊,早夜常奔迸。”
(2).犹奔涌。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夏潦时至,山水奔迸,交集於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三是以为诗歌的热烈的感情的奔迸,足以危害社会的道德与平和的那些怀着宗教精神的人们。” ——《漢語大詞典》
(2).犹奔涌。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夏潦时至,山水奔迸,交集於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三是以为诗歌的热烈的感情的奔迸,足以危害社会的道德与平和的那些怀着宗教精神的人们。” ——《漢語大詞典》
变幻(變幻)biàn huàn
变化莫测;不规则地改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於时 燕昭王 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 张公 。” 宋 方凤 《〈物异考〉序》:“盖恐后世好奇之士立为变幻不经之説以惑乱天下。”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六:“这个善良的老妇人,虽然一生当人家的女佣,对世事的变幻和家庭的兴衰,依然不缺乏关心和悲悯。”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崷崒 qiú zú
亦作“ 崷崒 ”。 高峻。《文选·班固〈西都赋〉》:“巖峻崷崪,金石峥嶸。” 李善 注:“崷,高貌也。” 吕延济 注:“崷崪、峥嶸,高峻貌。”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崪以支圆碧,培塿以覛羣青。” 清 姚鼐 《岳麓寺》诗:“客来亭午后,峰阴落崷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