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林塘万绿压沈沈,云满吟窝足靓深。

王梦应宋代〕《呈李书史四首

林塘万绿压沈沈,云满吟窝足靓深。
几朵青山成畏友,一窗白日照初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林塘万绿沈沈云满靓深

林塘 lín táng
树林池塘。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饯庾于陵应诏》诗:“是日青春献,林塘多秀色。”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林塘改夏,云物迎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行成》:“满目西风木叶黄,秋来杀气遍林塘。”  ——《漢語大詞典》
万绿(万绿)
宋 姜夔 蓦山溪 题钱氏溪月 万绿正迷人,更愁入山阳夜笛。  ——《骈字类编》
压 ( 壓 ) yā/yà
压 [ yā ]
  1. 从上面加力:~住。~碎。~缩。泰山~顶。
  2. 用威力制服、镇服:镇~。~服。~迫。
  3. 控制,使稳定,使平静:~价。~住阵脚。
  4. 搁置:积~。
  5. 逼近:大兵~境。
  6. 赌博时在某一门上下注:~宝(亦作“押宝”)。
压 [ yà ]
  1. 〔~根儿〕根本,从来,如“我~~~就不理解这件事”。
沈沈
亦作“沉沉”。
1.盛貌;茂盛貌。《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李善 注:“沉沉,茂盛之貌也。” 唐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诗:“云木沉沉夏亦寒,此中幽隐几经年。” 宋 范成大 《桔园》诗:“沉沉剪綵山,垂垂万星毬。”
2.水深貌;雨大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沉沉,深貌也。”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 唐 何希尧 《柳枝词》:“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五:“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3.形容深沉。 南朝 宋 鲍照 《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 唐 罗隐 《秋夜寄进士顾荣》诗:“秋河耿耿夜沉沉,往事三更尽到心。” 宋 司马光 《又即事上呈》诗之二:“近来方得醉中趣,熟寐沉沉是醉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甫饮一勺……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去。”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六:“碧栏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4.形容心事沉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清 邢昉 《九江城南楼晚眺》诗:“履运适如此,忧端苦沉沉。” 清 龚自珍 《夜坐》:“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冰心 《寄小读者》三:“我心沉沉如死,倒觉得廓然。”
5.形容物体沉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程生 ﹞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端沉沉,若有物堕。”《花月痕》第四六回:“﹝ 仲池 ﹞临行, 肇受 取个沉沉的包裹,纳入 仲池 袖里。”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橙黄的繐子仍旧沉沉地垂下来,但颜色已不十分鲜明,蜘蛛在上面结了网。”
6.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溪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唐 李商隐 《河内》诗:“鼉鼓沉沉虬水咽, 秦 丝不上蛮丝絶。”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明 陈铎 《醉罗歌·闺怨》曲之四:“漏点沉沉响铜壶,好难把长更度。” 清 龚自珍 《冬日小病寄家书作》诗:“餳簫咽穷巷,沉沉止復吹。”
7.形容音信杳无。 唐 杜牧 《月》诗:“三十六宫秋夜深, 昭阳 歌断信沉沉。” 宋 张先 《清平乐》词之一:“ 陇 上《梅花落》尽, 江 南消息沉沉。” 明 汤显祖 《紫箫记·下定》:“ 鲍四娘 为何音信沉沉,没些定夺。”
亦作“沉沉”。 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 涉 之为王沉沉者!’”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也。”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 蓬莱阁 ,日久乡思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敦梦医》:“﹝ 张敦 ﹞尝侨寓 潮州 ,梦人邀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 朱锡梁 《白门咏史》:“沉沉殿影照 秦淮 , 后主 词场亦霸才。”  ——《漢語大詞典》
云满(云满)
唐 温庭筠 秋雨 云满鸟行灭,池凉龙气腥。  ——《骈字类编》
吟 yín《國語辭典》

吟 [ yín ]

  1. 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一·吟》:「痛为呻吟。」
  2. 叹息。《战国策·楚策一》:「雀立不转,昼吟宵哭。」
  3. 咏、诵。如:「吟咏」。《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4. 啼叫、鸣叫。《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肃而长吟。」《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5. 口吃、话说不清楚。《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通「唫」。
  1. 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文君有〈白头吟〉。」
窝 ( 窩 ) wō
窝 [ wō ]
  1. 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喻坏人聚居的地方:~巢。鸟~。贼~。
  2. 临时搭成的简陋的小屋:~棚。~铺。
  3. 喻人体或物体所占的位置:~子。挪个~儿。
  4. 洼陷的地方:酒~儿。心~儿。
  5. 弄弯,使曲折:把铁丝~过来。
  6. 藏匿犯法的人或东西:~主。~匪。~藏(cáng )。~脏。
  7. 郁积不得发作或发挥:~火。~心。~风。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靓深(靚深)liàng shēn
(1).幽静深邃。靚,通“ 静 ”。 汉 扬雄 《甘泉赋》:“帷弸彋其拂汩兮,稍暗暗而靚深。”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堂皇靚深,两廡相照。” 清 顾炎武 《京师作》诗:“繚以皇城垣,靚深拟天上。”
(2).静穆深沉。靚,通“ 静 ”。 清 厉鹗 《东城杂志·青门处士》:“ 杨廉夫 为作墓铭,称处士醇懿靚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