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谁知寥落天涯客,笠顶清风杖挑月。

华岳宋代〕《酒歌

尝闻子美清江曲,日典春衣耽美禄。
又闻太白游长安,市上熏熏醉眠熟。
风流国裹太平时,处处红楼漾酒旗。
王孙公子恣行乐,繁弦脆管相追随。
谁知寥落天涯客,笠顶清风杖挑月。
芒鞋踏遍山水雄,夺身欲入黄金阙。
方嗟萧索向西园,刮面寒风雨涨天。
回头忽喜黑衣至,急破红泥倾数船。
虽无皓齿歌金缕,也扫新诗狂欲舞。
儿童拍手笑攔街,应怪吴侬喜如许。
长江波浪卷银山,去去仍悲道路难。
只凭一醉进未得,更借高风吹片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寥落天涯清风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寥落 liáo luò
(1).稀疏;稀少。《文选·谢朓〈京路夜发〉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 李善 注:“寥落,星稀之貌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渐暮,遇寥落三两家,乃欲寄宿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臆论·五福》:“今人既寿矣,既富矣,而不康寧,以后子孙寥落,讼狱频仍,或水火为灾,或盗贼时发,则亦何取乎寿富哉!”
(2).衰落;衰败。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 南阳 、 洛阳 、 晋阳 、 凤阳 ,今日寥落之区,昔日云龙风虎之地,地气随人气而迁也。”
(3).冷落;冷清。 唐 元稹 《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宋 司马光 《和道矩红梨花》之一:“繁枝细叶互低昂,香敌酴醿艷海棠。应为穷边太寥落,併将春色付穠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此为 孙布政 家废园,人跡罕到,虽有人家,亦甚隔絶寥落。”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间或也有女人或者小孩的声音,这是在远远寥落的长街上凄凉地喊着的漫长的叫卖声。”
(4).谓孤单;寂寞。 唐 张九龄 《南还以诗代书赠京都旧寮》:“去国诚寥落,经途弊险巇。” 元 乔吉 《水仙子·雨窗即事》曲:“客怀寥落雨声中,春事商量花信风。” 清 周亮工 《送汪舟次游庐山序》:“吾友 舟次 汪子 负磊落才,今秋不得於有司,别予归 维扬 ,念予寥落,忽復渡江相慰。”  ——《漢語大詞典》
天涯 tiān yá
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餘里,各在天一涯”。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翻若天涯。”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冰心 《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漢語大詞典》
客 kè《國語辭典》

客 [ kè ]

  1. 宾,相对于主人而言。如:「宾客」、「请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礼记·曲礼下》:「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 做生意、买卖等的人对顾主的称呼。如:「顾客」、「乘客」、「客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愈客甚谨。」《老残游记·第五回》:「渐渐的打尖的客陆续都到店里。」
  3. 泛称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类特长的人。如:「镖客」、「掮客」、「说客」、「 政客」、「珠宝客」。
  4. 寄食贵族豪门的人。如:「食客」、「门客」。《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
  5. 寄旅于外的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杜甫〈中夜〉诗:「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6. 泛称人。如:「旅人过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7. 量词。计算定量出售食品的单位。如:「他点了一客八分熟的牛排。」
  8. 姓。如汉代有客孙。
  1. 寄居、旅居。《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会天下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
  2. 以客礼相待。《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唐·司马贞·索隐:「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1. 次要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传为主,经为客。」
  2.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如:「客观」。
笠 lì《國語辭典》

笠 [ lì ]

  1. 用竹皮或竹叶编成,可以挡雨遮阳的帽子。如:「斗笠」、「竹笠」。《诗经·周颂·哀耜》:「其笠伊纠,其镈斯赵。」汉·毛亨·传:「笠,所以御暑雨也。」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顶 ( 頂 ) dǐng
顶 [ dǐng ]
  1. 最高的,最上的及最高最上的部分:~点。头~。山~。~巅。~尖。
  2. 用头支承:~承。~天立地。
  3. 支撑,抵住:~礼(佛教徒最尊敬的跪拜礼节,两手伏地,以头抵住受拜人的脚)。~门立户。
  4. 从下面拱起:种子发芽把土~起来了。
  5. 最,极:~好。~多。~大。
  6. 相对着:~风。~头。
  7. 相当,等于:一个~俩。
  8. 担当:~班。不~事。
  9. 代替:~罪。冒名~替。
  10. 争辩,冲撞:~嘴。
  11. 量词,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两~帽子。
  12. 到(某个时间):昨天~十二点才到家。
清风(清風)qīng fēng
(1).清微的风;清凉的风。《诗·大雅·烝民》:“ 吉甫 作诵,穆如清风。” 毛 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唐 杜甫 《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紈扇罗衫,剖瓜解暑。”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三:“清风朗日的春早, 莫斯科 天色已经非常和快。”
(2).清惠的风化。《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综 注:“清惠之风,同於天德。” 晋 夏侯湛 《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於安寧;归共优游,播清风於长久。”
(3).高洁的品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夫 陶公 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清 唐孙华 《合肥谒包孝肃祠》诗:“高原遗庙鬱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  ——《漢語大詞典》
杖 zhàng《國語辭典》

杖 [ zhàng ]

  1. 拄著走路用的棍子。如:「手杖」、「拐杖」。《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2. 泛称棍棒一类的东西。如:「擀面杖」。
  3. 古代的一种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杖罪释之。」
  1. 执、持。《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
  2. 凭恃、倚靠。《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 拷打。《唐语林·卷六·补遗》:「穆家法最峻,宁命诸子直馔,稍不如意,则杖之。」
挑 tiāo/tiǎo《國語辭典》

挑 [ tiāo ]

  1. 拣选。如:「挑选」、「挑剔」、「挑毛病」。《红楼梦·第一○二回》:「挑了个风清日暖的日子,带了好几个家人,手内持著器械到园踹看动静。」
  2. 用肩担物。如:「挑柴」、「肩挑」、「挑水」。《水浒传·第二回》:「锁上前后门,挑了担儿,跟在马后。」

挑 [ tiǎo ]

  1. 引动、举起。如:「挑眉立目」。《红楼梦·第八一回》:「探春把竿子一挑,往地下一撩,却是活迸的。」
  2. 用长形或尖形器具拨动。如:「挑火」、「挑刺」、「挑灯夜读」。唐·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3. 一种刺绣针法。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将线从下穿过。如:「挑花」。《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曰:『十四娘近在闺中作什么生?』女低应曰:『闲来只挑绣。』」
  4. 一种弹奏指法。手指反手回拨称为「挑」。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5. 搬弄、煽动。如:「挑拨」、「挑战」。《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垂饵虎口,横挑彊胡,仰亿万之师。」
  6. 引诱、逗弄。如:「挑逗」、「挑弄」。《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士人注视丽者,屡以游词相挑。」通「𫍥」。
  1. 一种书写笔法。运笔向下,稍作停顿;向上提笔稍挫,扭锋顺势挑出而收笔。
月 yuè《國語辭典》

月 [ yuè ]

  1. 月亮、月球。如:「新月」、「殘月」、「日月星辰」。
  2. 月球繞行地球一周所需的時間。十二個月為一年。
  3. 月光。唐·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一:「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4. 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個月。如:「這個企劃案花了數月時間才完成。」
  5. 姓。如明代有月文憲。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圓形像月亮的。如:「月餅」。《新唐書·卷一三六·李光弼傳》:「治塹溝,築月城以守。」
  2. 每月的。如:「月會」、「月刊」、「月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