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摘花掀帽倩人插,索酒得杯和月吞。

华岳宋代〕《春愁

十日春愁不出门,出门春事已消魂。
摘花掀帽倩人插,索酒得杯和月吞。
啼鸟声中近寒食,落花阴裹又黄昏。
春来春去总休问,往事悠悠付一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倩人索酒和月

摘 zhāi《國語辭典》

摘 [ zhāi ]

  1. 用手采取。如:「摘花」、「摘下」、「摘取」、「采摘」。《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掉下刚刀,摘了弓箭,脱却袍凯。」
  2. 选取。如:「摘录」。唐·李贺〈南园〉诗一三首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3. 指出、批评。如:「指摘」。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一》:「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4. 借贷。如:「东摘西借」。《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因为我们今儿个有点儿紧用项,找您摘给我们几百块钱用。」

摘 [ tì ]

  1. 侵扰。《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西侵羌戎,东摘濊貊。」
  2. 发动。唐·元稹〈黄明府〉诗:「便邀连榻坐,兼共榜船行。」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掀 xiān《國語辭典》

掀 [ xiān ]

  1. 举起、揭开、打开。如:「掀窗帘」、「掀开锅盖」、「掀起盖头。」《左传·成公十六年》:「乃掀公以出于淖。」《红楼梦·第六○回》:「连忙上前来打帘子,将掀起时,只见芳官自外带笑跑出。」
  2. 吹翻、翻动。如:「台风把屋顶都掀了。」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宋·陆游〈幽事绝句〉六首之三:「昨夕风掀屋,今朝雨坏墙。」
  3. 抛甩。如:「掀下马来。」《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当下叫小厮搬出三十锭大元宝来,望桌上一掀。」
  1. 翘。如:「掀尾」。《三国演义·第五七回》:「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帽 mào《國語辭典》

帽 [ mào ]

  1. 戴在頭上,用來裝飾、保暖或保護頭部的東西。如:「草帽」、「遮陽帽」。唐·杜光庭《虯髯客傳》:「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
  2. 器物的頂罩,作用或形狀像帽子。如:「筆帽」、「螺絲帽」。《聊齋志異·卷二·口技》:「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
倩人 qiàn rén
(1).谓请托别人。《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怪乃轻其家 丘 ,谓为倩人,是何言歟!” 张铣 注:“谓我文辞皆倩人所作,是何言歟!”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上官称其某事能,某文善,公汎答以他语,或曰:‘此倩人为之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现任大臣子弟登第》:“吏部尚书 吴鹏 子 绍 登二甲进士,则倩人入试,途人皆知。” 郭沫若 《牧羊哀话》:“ 李 府倩人说合,不久便做了子爵的继室。”如:倩人代笔。
(2).雇请之人。 唐 陆贽 《奏论缘边守备事宜状》:“矧又有休代之期,无统帅之驭,资奉若骄子,姑息姑倩人……其弊岂惟无益哉,固亦将有所挠也。”  ——《漢語大詞典》
插 chā《國語辭典》

插 [ chā ]

  1. 刺入、扎入。如:「一根針插進我的手掌了。」
  2. 栽種。宋·陸游〈時雨〉詩:「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3. 放進、擺入。如:「插花」、「筆插入筆筒」。
  4. 參入其間。宋·陳造〈再次韻答許節推〉詩:「宦途要處難插手,詩社叢中常引頭。」
索酒 suǒ jiǔ
词牌名。一百零四字,仄韵。 宋 曹勋 自度曲,自注为四时景物须酒之意,故名。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杯 bēi《國語辭典》

杯 [ bēi ]

  1. 一种盛液体的器具。《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持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2. 竞赛优胜的奖品。如:「金杯」、「银杯」、「奖杯」。今多用「杯」字。
  3. 量词。计算杯装物的单位。如:「一杯水」、「两杯面粉」。
和月
唐 吴融 御沟十六韵 回风还潋潋,和月更悠悠。  ——《骈字类编》
吞 tūn《國語辭典》

吞 [ tūn ]

  1. 不加以咀嚼就整个咽下去。如:「吞服药丸」、「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晋书·卷九五·艺术传·单道开传》:「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2. 兼并、消灭。如:「侵吞」、「独吞」。汉·桓宽《盐铁论·轻重》:「其后彊吞弱 大兼小,并为六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袁绍存日,常有吞辽东之心。」
  3. 包含、容纳。如:「气吞山河」。《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1. 姓。如汉代有吞景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