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学士大书金字帖,宫中巧篆降绡缯。

卫泾宋代〕《寿成惠圣慈佑太皇太后合端午帖子

人间无处避炎蒸,身在瑶台最上层。
学士大书金字帖,宫中巧篆降绡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学士大书金字宫中

学士(學士)xué shì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於封侯富贵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 明 何景明 《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漢語大詞典》
大书(大書)dà shū
(1).谓写大字。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徐 乃画地曰:‘某口虽不言,昔年曾学大书也,乞试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上﹞遽召 芾 至,出乌丝栏一轴,宣语曰:‘知卿能大书,为朕竟此轴。’”
(2).郑重记载。 梁启超 《纪年公理》:“ 南海先生 倡强学会,即用 史公 之例,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会中一二俗士闻之,则舌撟汗下色变,惧祸将及己。”
(3).指曲艺说唱的长篇书目。过去江南一带指评话,只说不唱。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説,不用傢伙,惟有醒目(木)一块,纸扇一把。”  ——《漢語大詞典》
金字 jīn zì
(1).以金粉书就之文字。指铭刻于碑石、器物上的文字。《文选·陆倕〈新漏刻铭〉》:“寧可使多谢 曾水 ,有陋 昆吾 ,金字不传,银书未勒者哉!” 张铣 注:“金字银书,谓碑铭之书也。”
(2).指皇帝写的文字。 唐 张昔 《御注孝经台赋》:“金字累累以条贯,银钩歷歷而交映。” 唐 王建 《题应圣观》诗:“赐额御书金字贵,行香天乐羽衣新。”
(3).见“ 金字经 ”。  ——《漢語大詞典》
帖 tiè/tiě/tiē《國語辭典》

帖 [ tiē ]

  1. 順服、馴伏。如:「帖服」、「俯首帖耳」。宋·薛季宣〈跋蠟虎圖〉詩:「請君懸之政事堂,坐令帖伏犬與羊。」通「貼」。
  2. 黏。如:「帖花黃」。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有朝事發丟下頭,拚著帖個大膏藥。」通「貼」。
  1. 穩當、適切。如:「妥帖」。
  1. 姓。如明代有帖晏。

帖 [ tiè ]

  1. 寫在紙、帛上的書信、詩、文等手書墨蹟。如王羲之的〈喪亂帖〉、〈快雪時晴帖〉。
  2. 臨摹學習的書畫拓本或影印本。如:「碑帖」、「字帖」、「畫帖」。宋·蘇軾〈虔州呂倚承事年八十三讀書作詩不已好收古今帖貧甚至食不足〉詩:「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3. 文書、契據。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4. 唐、宋、元科舉時代,稱應試題目為「帖」,從經文中帖出數字而得。如:「試帖」。

帖 [ tiě ]

  1. 應酬用的書柬。如:「請帖」、「謝帖」。《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回他我們不在家,留下了帖罷。」
  2. 量詞。計算藥劑的單位。如:「一帖藥」。
宫中(宫中)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唐 戴叔伦 白苧词 馆娃宫中露华冷,月落啼鸦散金井。
唐 王建 织锦曲 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
唐 王建 赠郭将军 天下表章经院过,宫中语笑隔墙闻。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骈字类编》
巧 qiǎo《國語辭典》

巧 [ qiǎo ]

  1. 高妙、灵活、聪慧。如:「灵巧」、「巧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美好。《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 技艺精妙。如:「巧手」、「巧工」。汉·王充《论衡·自纪》:「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唐·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4. 虚伪不实。如:「花言巧语」。《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唐·白居易〈新乐府·天可度〉:「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1. 精妙的技能、才艺。如:「乞巧」。《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1. 恰好。如:「凑巧」、「碰巧」、「巧遇」。
  2. 狡诈、虚伪。如:「巧辩」、「巧立名目」。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巧造语言,凿空构立。」
篆 zhuàn《國語辭典》

篆 [ zhuàn ]

  1. 一种汉字书体。参见「篆书 」条。如:「大篆」、「小篆」。
  2. 尊称他人的名字。如:「台篆」、「雅篆」。
  3. 印信。如:「接篆」。
  1. 用篆体字书写。《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李华传》:「华尝为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一一:「君恩彀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2. 刻镂、铭刻。如:「篆刻」。《聊斋志异·卷二·阿宝》:「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
降 jiàng/xiáng《國語辭典》

降 [ jiàng ]

  1. 从上落下。如:「降雨」、「下降」、「迫降」、「喜从天降」。
  2. 尊贵人物莅临、光临。如:「降驾」、「光降」。《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
  3. 赐予、给予。如:「降福」、「降罪」。《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4. 压低、贬抑。如:「降级」、「降职」、「降低」、「降价」、「降格以求」。

降 [ xiáng ]

  1. 屈服、服从。如:「投降」、「宁死不降」。《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 郕,郕降于齐师。」
  2. 制服、驯服。如:「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三:「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绡 ( 綃 ) xiāo
绡 [ xiāo ]
  1. 生丝。
  2. 生丝织物:~头(古代束发的头巾)。
缯 ( 繒 ) zēng/zèng
缯 [ zēng ]
  1.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纩(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彩。
缯 [ zèng ]
  1. 捆,扎:把这根竿子~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