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但能鞭辟近里来,左右逢源无不足。

解缙明代〕《寄族中诸昆弟

自从到此忽三月,每日扬鞭历城阙。花骢蹴踏御苑尘,南风处处飘香屑。

天阙黄云身世高,亲舍白云情更切。诸兄飘然绝世姿,每念情亲思激烈。

江湖千里多风沙,恨不日日见颜色。都门柳色长青青,上林莺声如有情。

长淮万古去不尽,钟山朝日摩青冥。又闻征鸿叫河渚,双双紫燕鸣雕楹。

纵观万物皆得所,感我踯躅心未平。乡人前日西江至,欢呼倒屣争相迎。

家书一字千黄金,何得许久无叮咛。梦寐常思诵棠棣,觉来不忍歌鹡鸰。

我宗之盛闻自昔,未有遗子金满籯。干将莫邪世不识,屠龙斩虎人始惊。

丈夫落落事高洁,苍蝇贝锦徒营营。生逢尧舜难自弃,况有门户凭谁撑。

古云学非以干禄,但愿无忝尔所生。天生富贵时与命,岂肯逐逐为纵横。

况闻进锐者退速,人有高才须检束。但能鞭辟近里来,左右逢源无不足。

古云兄弟真天伦,怡怡勿以疏间亲。千金万户皆外物,岂以外物伤天真。

千流万派同一源,千葩万卉同一根。如何同气有乖刺,致使天下誇雷陈。

兴言及此贵敦本,毋以彼此分玉珉。我今惭愧临风前,铿金戛玉闻钧天,诸兄历落俱群仙。

明珠孕蚌发光彩,瑜瑾在璞晴生烟。信知囊括自无咎,遁肥可以栖林泉。

高歌击壤天地宽,仰事俯育俱陶然。简夫轩轩气盖世,飘飘直有凌云志。

银河万斛洗胸中,日解千牛刃方试。思量展转不得寐,零露瀼瀼鹤初唳。

同辈诸弟赖琢磨,要使家声无废坠。乘风翩然好下来,素书先遣征鸿至。

最念从兄及朝弟,自从生长无遗戾。临池弦诵喜忘飧,清夜高谈不知寐。

江南江北万重山,今年去年别时泪。在家长日思登天,到此何由能缩地。

康宁足可齐中郎,好与荣也相颉颃。茅穿溅土利霜戟,宝剑出匣生寒芒。

读书可以继祖父,有道自足轻侯王。我言再三尔当记,正宜弩力斯世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鞭辟近里左右逢源无不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1.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3.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4.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5. 尽管。如:「但说无妨」。
  1.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1. 姓。如汉代有但钦。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鞭辟 biān bì
(1).鞭策;勉励。《朱子语类》卷一○四:“ 顾文蔚 曰:‘且如公有谁鞭辟?毕竟是自要读书。’” 元 熊禾 《谢贡举启》:“虽曰有试而誉,但恐无实以副,某敢不益加鞭辟,无负甄陶。”
(2).剖析,分析。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龙谿语录》:“盖 龙谿 天分极高,故其悟入处极透彻,其与人言,层层鞭辟,真能开发神智。”  ——《漢語大詞典》
近里(近裡)jìn lǐ
犹近来。 元 王伯成 《天宝遗事诸宫调·禄山泣杨妃》:“近裡话也不合题,説着早森森地。”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左右逢源 zuǒ yòu féng yuán
见“ 左右逢原 ”。  ——《漢語大詞典》
无不(無不)wú bù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漢語大詞典》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